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落实“角色转换”?
新课程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讲的少,体现教师引导者的角色作用,转换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如何转换?
教师角色转换: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尽力创造自学环境,以带学生学的方式去给学生答疑。学生需要有自学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案例1:
《使用引导线》,教学内容分析中,是如何站在学生角度分析的,教学目标是站在学生角度的描述。
《图片处理》,问题框架的设计,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内容问题三个层次问题设计,以抛锚式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把要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给予抛出来。
《信息与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环节,以游戏形式来承载知识引入,站在学生立场来设置游戏情境,接着再布置学习单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解决学生知识差异的方法和策略?
背景介绍: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让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有收获,但学生有差异,怎么办?学生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经历。
解决:充分的学情了解,问卷式前测,任务完成式中测,过程中的访谈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情况的调查。
课标的熟悉,可参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把握方向。
教材要相当熟悉,不仅对本地的教材非常熟悉,更需要了解各版本的教材。
教学目标中体现分层分级的做法。学习资源,分层多材料提供,学案、微视频等。学习形式,可自学和分组方式,自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方式,多给学生探索、实践。
案例:《引导线动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书写,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实施落实。
如何加工与处理教材?
背景介绍:
1、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位学生
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时代要求
3、教材更新的滞后
4、各地教材教学内容的不统一
5、技术变革
6、学生的需求
加工处理方法与原则:
1、了解学情。问卷前测、任务中测、课余访谈
2、熟读课标。参照高中课标,依照总方向。教研员制定当地的指导意见。
3、熟悉教材和教学要求。教材至少读3遍。
4、关注中小学衔接,需要拥有3个学段的教材(小学、初中、高中)
5、确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如何表述?
6、教学资源的引用。技术方法的引用,联系生活实际情况,找寻并选用资源。
7、教学方法。选择学案、任务单、评价、范例等。
思考:哪些内容需要进行第二次开发和处理?
加工与处理时,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思维导图听记应用体会:不需要刻意美化,即听即记,不费力,但很清晰地把整个讲座内容反映在一张图上,看到大纲概要又能看到细节内容。(见林又见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