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去参加,可是我不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犹豫踌躇变成了我的生活常态。
“我有很多的想法呀,我只是没有去做。”那天和朋友说完这句话后我怔愣了很久,是啊,为什么年岁增长,我反而成了一个只有想法的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学会思前想后,变得优柔寡断,我不知道这算是成长还是退化。
十五年前,我说我想当设计师,所以我用珠子、纸板、细线、胶水做出了皇冠、头饰和衣服;
十年前,我说我想当画家,所以我学会了用铅笔在纸上画出自己脑子里各种天马行空的东西;
八年前,我说我想参加学校的五四联欢表演,所以我认真地报了名,认真地排练,认真地站在舞台上表演;
五年前,我说我想染个头发,所以我在高中的尾巴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不一样的发色;
现在,我说我想当写手,我想参加很多活动,我想学PS、UI,想学平面设计,我想写一本书,我想好好经营自己的公众号、网易号,我有很多想做的,但是我还没有做。
十五年后的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只有想法的人。越长大执行力越弱――我发现自己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里,备忘录里想做的事越来越多,然而真正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少。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可是书上却说:“失败,是对那些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的人而言的,不敢踏出第一步的人,他不存在失败,因为他从没有开始成功。”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但是从身边人的一些反映来看,其实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中:总是在观望,跃跃欲试,有很多想法,却总是不敢跨出第一步。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闲聊中谈起彼此最近的生活。
“不得志。”他这样形容他的生活状态。
“怎么说?”
“学业不得志,感情不得志,人际不得志。”
从那天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十分郁闷,他在心里一直试图去改变这种现状,但是现实中却迟迟还没下定决心真正去改变。
看着别人参加很多比赛,频频拿奖,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其实不比其他人差,但是他在犹豫不决中又错过了很多机会,所以他很后悔;
他有一个很喜欢的女生,可是他觉得自己口拙,所以不敢表达,最后他看着那个可爱的女生和其他男生在一起了,他认为自己比起那个男生来也算旗鼓相当,所以他又后悔了;
班里的人彼此都很熟络,只有他一个人特别沉默,存在感很低,读了一年多没在同学面前发过言,没多少人记得他的脸他的名字,也没人注意他是否有才能。他在心里说,其实我也很不错,我也有很多的想法,然而他不敢开口,每一次看着同学们站起来大方发言,被老师表扬,再看看自己犹豫了很久都没能举起来的手,他又一次觉得很后悔。
十五年后的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只有想法的人。不断犹豫不决,再不断后悔莫及。这个怪圈,里面有很多人,不止是他,还有你有我。有些人挣扎出去了,有些人陷进来了,还有人一直沉溺在里面,始终找不到方向。
那打破怪圈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其实就是执行力。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执行力,这种本能的执行力无关强弱,但它驱使你迈出第一步。每一件未知事情的第一步都是一条鸿沟,或者应该说是我们自己心里上的鸿沟,当你迈开脚步,你会发现你没有坠落,而是慢慢开始攀上高峰。
那如何让执行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其实就是果决地行动。
冲动有时候往往是促成一件事的催化剂,这种冲动不指神经受到刺激时的应激反应,而是指当你考虑好所有必须考虑的问题后那种兴奋、迫不及待想要去尝试的心情。
砍掉不必要的顾虑,有想法了就去做,这是对自己内心最大的尊重。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越犹豫越没底气,所以有时候果断地做出决定,果断地斩断自己的后路,然后认准一个目标,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许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十五年后的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只有想法的人。无论是做工简陋的皇冠头饰也好,还是笔触稚嫩、比例失衡的大头娃娃也罢,尽管做出来的效果不够好,但是我真切地用双手触到了自己纯粹的会闪闪发光的想法,并给了它一个真实的能触摸能把玩的载体。让自己的想法“出世”――这是很多优柔寡断的人最缺乏的,也许包括你,当然,也包括我。
你还记不记得,十五年前,说做就做,牢牢攥紧脑海中每个想法的自己;
你还遗不遗憾,十五年后,畏首畏尾,频频错过每个去发光的机会的自己。
想要在熙攘人群中脱颖而出,第一件我们需要学会的事情就是主动出击,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只有想法的人不外乎只会纸上谈兵,大浪淘沙中,唯有带着想法走向战场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胜者。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该做的事情是:多考虑应该做什么,少考虑能够做什么,然后果敢地行动。
别埋没自己的想法,别让自己成为一个只有想法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