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人说教育读书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究竟有何用?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究竟有何用?

作者: 四顾青山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18:35 被阅读0次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究竟有何用?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汝之所共适。”有学生问:“老师,江上的清风能喝吗,山间的明月能吃吗?他们究竟有用在何处?”另一个学生回答:“江上的清风能止汗,山间的明月能照明,它们当然有用啦!”大家都知道他在说笑,但一时半会儿真说不出这句的好,只觉得清风明月好有诗意,尤其是苏轼落魄困苦的时候,依然能悠闲自得地享受自然,旷达至此,令人动容!

    但其实这句话中体现了庄子的“无用即大用”的思想。一般人看某事某物,总是情不自禁地首先想到它的实用价值。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起初都是为了了解他的实用。比如我参观水族馆的时候,听到好几个成人在议论一条从未见过的鱼。“能吃吗?”“不知道肉会不会老?”“清蒸的话应该不会。”这几个成人的议论就是围绕鱼的实际功用展开的,他们所求的是这条鱼有用于人,能被人所吃。但有一个孩子,他看到了水池里那五光十色的鱼,说了一句话,顿时让成人吃惊。他说:“妈妈,妈妈,天上的彩虹不小心掉了下来,摔碎了。”说这话时小孩的脸上似乎还有一种无限惋惜的神情。小孩看鱼的时候心态完全是超越实用价值之上的,他并不想到什么鱼能吃,什么鱼不能吃。他以小孩童话般的眼光发现了鱼的“美”。相对于实用价值的“有用”,这种“美”不能吃不能喝,当然就是“无用”,但我以为若任何时候人们看事看物都只看它的实用价值,人岂不就成了物质的奴隶?这种看似无用的“美”其实对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只不过是因为它的潜移默化,它的超越功利,人们往往忽略。

    我小时候一直佩戴着一块玉,这块玉既不能吃,也不能喝,而且我是佩戴在衣服里面别人也看不见,所以根本没有装饰的作用。有一回天太热我脱了外衣后,脖子上的这块玉就显露出来被老师看见了。作为学生怎么可以佩戴首饰呢?老师只觉得它是首饰,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块玉。而我之所以一直佩戴它是因为那是外婆送给我的,我五岁时离开南京被父母接回上海,临走时外婆送给我一块玉说看见这块玉就等于看见了外婆。相应的,我教外婆玩一种用手指头就能玩的游戏,说每当你玩起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就会浮现在你眼前。外婆后来说这个游戏很灵。我知道那是外婆在思念我,而我一直佩戴这块玉是因为只要我带上它,就觉得外婆从未离开我,她仿佛永远在我心中,当然十几年后外婆也去世了,现在的我就更舍不得这块玉了,因为这是情感的寄托。情感值多少钱一斤,情感能当饭吃吗?当然不能,从这个角度看,情感是不是“无用”的呢?但如果一个人因为情感没有实际用途而舍弃情感,那么这个人的精神将是多么空虚啊!

    其实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当苏轼说那江上的清风和那山间的明月,这清风明月已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苏轼觉得那清风明月可亲可爱,就以月亮来说,明月何以能够“徘徊”,那是因为苏轼泛舟纵一韦之所如,小船在江面上时而东时而西,明明是船之徘徊,苏轼偏说明月在“徘徊”,仿佛月亮跟着人走,充满依恋。但其实是苏轼在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月亮。而月亮何时出来的?是苏轼“歌明月之诗,颂窈窕之章”后没多久。这就让人觉得月亮的出现不是顺应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而是因为苏轼深情的呼唤。正是这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情感“才让苏轼笔下的明月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而我们读者每读一遍,想象力就会自由地驰骋,仿佛跟随着那一叶扁舟来到了那个月白风清的赤壁之夜,自己的心灵一次次地受到净化,你能小看这无用吗?

    还记得庄子笔下的那颗叫“樗”的大树吗?惠子说:“我有一颗大树,这颗大树的主干是臃肿不堪凹凸不平,根本无法用墨线取直,这颗大树的小枝干也是弯弯曲曲不合规矩。这树立在路上就连工匠都不看它一眼。”说这话的惠子求的就是这棵树能够有用于世,比如说把它砍了可以造房子,做棺材等等。人们何以要砍树呢,不就是求他们能为人所用吗?庄子却认为,很多树正是因为他们的有用才被砍伐,引来杀身之祸不能颐养天年,而这棵树却因为自身的无用却能保全自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棵大树种植在一无所有的乡野(无何有之乡),或是那广漠无 际的原野(广莫之野);而你可以在这大树旁无忧无虑地徘徊散步,自由自在地休息安寝,(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躺在树下看无垠夜空中的明月,看蔚蓝天空中的白云,仿佛天地宇宙就只有你们俩,那是何等逍遥的境界!这颗大树因为它的无用而不遭斧斤的砍伐得以长寿高大,而你也因为明白无用的妙处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自由。这种无用正是庄子的追求。因为这种“无用”可以让你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

    何处山间无明月?哪里江上无清风?只不过世人大多情况下求物能有用于己,己能有用于物,仿佛实际的功用成为生命的全部,心灵被“有用”蒙蔽怎么可能获得自由?而此时此刻,苏轼被贬黄州,成为了“无用”之人,或许只有“无用”之人才能彻底明白“无用”的真谛,在无边的风月面前,成败,得失,宠辱,贫富,穷达算得了什么?黄州的风月让苏轼脱胎换骨,我辈纵不能完全免俗,但也请偶尔停下飞奔的脚步,让皎洁的月光澄澈自己的心灵,让温柔的清风吹散自己的杂念,失意时也诗意地活着,人生的乐趣无处不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究竟有何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z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