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太容易给别人贴标签,也经常会给自己下判断。他是一个开朗的人、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比较适合做文员等等。当我们在给出这些判断时,这个判断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些话隐含的前提是:有一个固定的“我”存在,或者说“我”是一成不变的。
我想,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承认“我”是固定的。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又经常陷入到这种静态思维模式之中。比如有人热衷于星座,性格等各种测试,然后对号入座,得出“我”是这样的。还有职业倾向的测试,想通过这样的测试找到真实的自己,然后根据这个我来规划职业选择。以及爱情的测试,通过测试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去找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管这些测试科学与否,但这种静态思维方式,有它的弊端。这种静态的看待自我的方式,把自我看做是一个成型的东西。既然相信“我”是个已成型的东西,就会让我们看不到其他的可能,从而把自己限制在某个职业里,角色里。就像前文说到的“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都认为人的本质,人的特点是在关系中体现的,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关系里体现出的特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当给自己贴上内向的标签时,似乎在暗示自己,在所以的关系中,只有一种表现。
人的特点既然是在关系中得以体现,那说明我不是一成不变的。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提出一个可能的自我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很多可能的自我。这些可能的自我,有些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化的自我,有些则是我们非常厌恶的、不愿意去扮演的自我。这些不同的可能自我,在你的内心展开激烈的斗争。你选了其中的一个自我,那另一个自我就会不断衰退直到消失。当我们在另一段关系中有新的尝试,一个可能的自我逐渐适应并成长起来,就突破了过去自我的设限。
所以,很多人经历了不同的尝试以后,会感叹原来我也可以。这是发现另一个自己的惊叹。当我们在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时,也是在给自己设限。因此,当我们给自己下判断时,最好加个限定词,如我只是在和陌生人相处时有点内向,这告诉自己,在另外的场景我会是不一样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