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清/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1505/4f5cdf3356ace0d4.png)
何为良好生活。我们如何过
上良好生活。大概源于一个良好的自我和一个好的意识行为,得出一个叫做品质的生活吧。
基于哲学家陈嘉映先生的何为良好生活的观点,的确大概谁都应该想过这样一种有品质的良好生活吧。
一、我是谁
希腊神庙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当下这句话更加的盛行,用来解决我是谁的追问。
事实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脑海里可能并没有我们讲的这个“自我”。这句话是对于古希腊前哲学研究暨自然哲学的转化,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的哲学,主要的研究的是自然哲学,是直接研究自然,宇宙这样的哲学命题。苏格拉底时期将哲学方向转向了人,研究人类自己,从而去认识归纳自然世界秩序。然而在他们的眼中并没有我们现在说的一个人的个体的自我。他们从不谈论个体的自我。且他们谈人应该也是针对于贵族圈子,苏格拉底也一直强调政府应该为民众服务,但这里主要是福利,而不涉及公民个体的自我。
自我是近现代提出的新词,也就是平民化时代实现公民个体的目标,暨平民化对传统权威的反抗。
古代希腊文明所说的强者恒强,真理,卓越这些都是针对于权贵阶层,但他们自己也不存在个人意识。因为他们会默认天生职责就是干这个的,比如将领带兵打仗,他只是完成自己的天职,而不会去想实现自我价值,因为他们已经身处卓越的位置。他们可以用战功赫赫来耀武扬威,宣告天下,但并不会以为通过此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而那时候的平民更不谈这个自我,关于此柏拉图的政治构建十分清楚,比如理想国的公民、官员制度的建构,以及莎士比亚剧中的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描述的是一种固定的人设,如机器一般的固化模式,人是没有自我的,这也包括权贵阶层也不提及自我价值。
而我们现在提出的自我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内在感受,也是本能的自我的一种觉醒。
近现代权力结构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一方面人们更多的参与了公共事务的建设,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对这个世界的建设有了更加积极的接触和参与。那么你参与外部世界的建造越多,人的作用以及独立的自我意识就会越发显现。人越向外部世界延伸,那么也就越会向内探索,暨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人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社会学观点会认为自我是一个社会的观念。因为你人如果不参与社会,不被社会、他人认可,那你的自我也就无法形成。人离不开他人。有个比较残酷的实验,心理学家对孤儿院的孩子进行了一场实验,结果发现只提供生存必须的食物和基本保暖条件,但吩咐照顾者不给孩子们提供任何语言非语言的互动交流,最终这些孩子无法长大成人,他们都夭折了,这项实验因残酷违反人性被永久叫停。
那么,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研究的人的自我是心理发展的概念是否合理?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实际上也可以得出人生存的背景是社会,从而在这个背景下展开人的生长发展。这就像格式塔所指的整体和局部,或者我们中医论的整体和个体关系。世界和个人是整体有机的运作。可以说自我是一个心理范畴并非错觉。陈嘉映先生对此认为自我是一个社会学观念,而非心理学观念。
那么今天我们的社会化背景变得极其的丰富,物质丰盈,人参与外部世界的机会空前的频繁,天然的自然劣势得到了巨大改变,生存风险下降,除了战争疾病自然灾害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恐惧明显得以改善。
由此自我从群体中解放出来,主要目标成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关于对于这些诸多的理论或者是说法归纳后的一点思考。
那么我们今天说的自我成长的话题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可以解读为对于自我需求的升级,在人们具备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进入了小康时代,也就是说人少了生存压力后,人们更愿意实现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甚至可以去过一种过去式的那种田园生活,由于心境不同,有的是自主选择的权利。人们希望过的更加的轻松,更加的具有智慧,更加的具有对生活的掌控权的自主选择进行生活。
二、自我当下的新的因素。
当下,人们似乎追求更高尚的生活。甚至努力向奢华的更为超级的生活奋力前进。成功者一词跃然纸上。成为我自己,成为我想要的那个样子,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了当下最热的热词。一时间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自我的风暴。
在成为我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多少人激情高涨,执手苍穹,以拯救人类自我丢失的大任,驾驭整个自我拯救的巨大市场,甚至人们一边制造人已经失去了自我,宣城人们就是美丽新世界里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庸人,一边同时提供拯救自我的济世良方,告诉你看着我,跟着我你就可以迅速步入百分之五行列,成为你自己;有的一边制造巨大的焦虑,告诉你再不学习,你就彻底被淘汰了,一边提供价格优惠花样繁多的消除焦虑抚平心灵的抗焦虑药单,告诉你,来,终身学习彻底摆脱成长路上的焦虑,让你成为你最好的自己。
仿佛你一旦点了订单付了款,你就真的成为了你自己,或者至少你可能感到就快成为你自己了。
一些贩卖二手货的平台,他们把一本书拆分成若干点,一点一点的编制成一粒一粒的仁丹妙药向市场抛售。而每一条终身学习的链接的留言栏下永远都有那些跟帖留言,谢谢,坚持跟定老师,希望很快成为我自己,诸如此类的大行其道,就像这世间成了人类贩卖自我的新世界了。你看知识的大门前充满了一个个求知若渴的戴着宽边框黑色洋气眼镜的头颅。
透过订单人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活力的无所不能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1505/0f686e4419fd39af.png)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同被埋葬。
我到底是谁?
你是谁唯独你知道,正如我是谁唯有我透彻一样。这就是一个常识。
每一个人是一副骨架矗立,混合肌肉筋膜神经构成的轮廓,由各种组织器官养活并通过大脑中枢以及周围系统协同运作从而使得人成为一个可以活着的,协调知情意行的有机运行而独立于世,人人几无不同。
抛去所有的无知剩下的就是你自己,即使千古不变的话题你也可以藐视,这就是你自己。
人们至今在追这个千古哲学一问,成为你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去成功才可以?或者青年一定要北上广?
梵高笔下的挑夫是否是他自己。我想梵高未必知道,艺术家可以画出挑夫的神态甚至指令这个画中人去想什么,但这只是艺术家的想法,而那个挑夫才知道他是谁,他在想什么。这是自我。
一个人的自我,一个人知识储备,获得财富,事业上的成功可以实现自我欲望的满足,但是如果说获得更多的知识财富、成功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我觉得仍然存在问题。
景色中最丰富的元素,就是一点天真无邪的阳光。人最核心的难道不是那一点足以支撑起让人可以站着活着而不轻易屈从的力量吗。你只要保有这种力量,你就已经是你自己。
三、良好生活。
从古至今人们都谈良好生活,古代哲学家更注重良好生活。中国语言文字的构建本身就是良好生活的一种内容元素。我们大都知道之乎者也的语言意境,他是文字交流的工具,但是在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可能就是采用这种类似今人的普通话交流,这种语境本身承载了一种文明的气息。
它为良好生活提供了一种元素。
我们做一些事情总是希望得到快乐,幸福。快乐生活算不算良好生活。
得到快乐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情,比如买到一张千元彩票 ,足够乐一两天,买了一套新衣服,家里制备了新车新房可以快乐。最典型的快乐生活就是新年生活,大家都说新年快乐,那么那算是良好生活吗?
关于幸福同理,我们看到当今很多人们都很幸福,不是说幸福的人多了就不是良好生活,起码幸福的范围较大,我赞同陈嘉映先生之于幸福的解读。一个家庭因买到彩票中奖而可以获得一份较为幸福的生活,但大概这种幸福也不能称之为良好生活。
良好生活的确需要一种自我的升华。作家安兰德在源泉里写到,文明就是把一个个体从群体中救出来。
那我认为一个人的良好生活来自于个体的成熟,为有一个人具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并不被众人的意见所屈从而能保持一定独立的人格品质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就奠定了一个良好生活的开端。
在交际中理性通透的表达意见,坦诚相对,说人话,不轻易被情绪拉走,保持人格独立,不盲目从众,实现保持自我的同时拥有良好社会生活,也就是马斯洛第五层自我实现。
根据阿伦特平庸之恶的观点,人应当在公共领域有所表达。我个人认同阿伦特的观点,我之前写过平庸之恶的文章,以民众反日运动打砸抢引发的丧失常识之举,讨论个体盲目从众是为平庸之恶。然而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并非人们对于恶的盲目从众或者漠视,她以平庸本身就是恶的观点犀利的告诉人们你不可以平庸,平庸即恶。
暨此我们或许还未免能有这番自信,因为我们九十五的人尚且平庸,不近于此那一部分五里的人也未必就不是平庸之辈。
这里我想说的是,起码个体应该具备同在一条船上的意识,当一个人有了这种意识的话,他会意识到,这垃圾一旦扔外边,不光影响他人,而是影响整个环境损害的对象包含了我,此时有了这个自我的意识,是一种公共意识。当我们能对身边的空气、水、食品予以关注,不再成为旁观者,知道这些不仅有损他人而且有损自己,这时候能具有拒绝的能力而不从众漠视,我们说即使权利很难争取,但只要一个人能有这种意识,有这种忧人忧己的意识,我们说这是一种公共意识。
当年,郝劲松和铁道部因为一张发票而发起的诉讼,把铁道部诉诸法院,是用个人的力量在为社会挣得公平。我们可以说,成为自己并能具备这种同船意识并为之能站出来的行为,是一种品格的升华。我以为这就是自我品质,这具备良好生活的意义。
一个医生能不忘记救死扶伤的本能,在赚钱养家的工作中,能保有医生该有的样子,既要有理有据的高薪,同时也能尽职尽责的为人服务。这该是一种医者的良好生活。
一个法官,既能够通过认真求学获得高薪职位,同时保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为每一件案子的公平公正,进行事实证据的精心打磨,尽最大力量让事实还原结果公正,这不过是法官该有的样子,但我们说这是一种法官的品格,是法律人的良好生活。
一个老师,如果能真正领悟教育的意义和本质,区别成绩到底是什么。那么就不会对学生总是投去说教的眼光,他知道教育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唤醒孩子们对世界观察的知觉,老师不过是帮助孩子们去探索世界的助人者,这样老师会成为真正的自我,从而发挥一种良好品质的作用。这是一个好老师,是为教育者的良好生活。
不在乎谁的财富多少,成功与否,每一个人保有对自己权利捍卫的决心,并具备客观的公共意识,着就具备了良好生活的条件。
安兰德在源泉里反复强调的个人主义,纯粹的个人主义,自私、纯粹的自私,其实就是宣扬一种自我的个人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毫无杂念的具备了客观存在公共利益。但她绝不允许提及公共意识。这跟我国古代思想家杨朱的为利天下损一毫,不为也,是同样的境界。典型的个人主义彰显了人之所以成为人自己的可能性。更彰显了生命之为生命的可贵可敬之处。而这些观念明确的实现了个人主义下的客观存在的利他行为。更为精妙绝伦的是,将个人从集体中救将出来,是一种身份边界的明确,是对个体的解放,对人性的释放。唯有这样的思想才能支撑起整个社会的强大。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那么这些人唯有具有强大的独立精神,具备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唯有这样的人,他们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并具有真正意义的公共意识,我们说这是良好生活的元素。
何为良好生活,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具备站在自我的窗口仰望星空的能力,那本就是一种良好生活的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