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变了,人也跟着改变

作者: 郭致星 | 来源:发表于2017-03-23 22:53 被阅读97次

    2008年我的一位同事(我们称其为老猫)通过竞争成了一个部门的部长。在此之前,他跟我们几个私交甚笃的同事称兄道弟。自从走向部长之位,老猫成了让所有人都不认识的人,行为严肃且对我们几人更甚。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所有人惊愕!

    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狱警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到牢房中。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角色。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地反抗。

    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他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狱警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最有争议性的实验之一,曾经多次被改编成电影。

    狱警实验告诉我们:角色变了,人也跟着改变。

    这里说的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角色”是非常恐怖的。当人置身于某个角色时,本来“应该这样”的事情,却变成了“不这样不行”,给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所担当的角色,人有时会超越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甚至变成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人会积极地采取一些行为使自己更加适合当前的地位或角色。

    日本的心理学家田中熊次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研究,他让小学生轮流扮演学习委员的角色,结果发现孩子们为了让自己适合学习委员的角色,都变得非常努力。当孩子们身上具备角色性格之后,就会受到周围的表扬,从而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社会角色在具有很大危险性的同时,也可以激励我们更快成长。

    干系人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也称结构属性)是决定其痛点的根源。实践证明,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处于同一结构位置的干系人其表现高度一致,甚至连抱怨的话语都如出一辙。

    刚入职的大学生担心就业、升迁、成长,临近退休的人担心职业生涯与养老的顺利过渡。在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甲方信息中心的人担心业务人员不配合,业务部门担心自己对新系统的适应,管理者担心项目不能实现其战略目标。

    认清干系人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结构属性),可以使项目经理们充满智慧,明白不同角色干系人们其所有观点的真正由来,轻松地找到他们的“痛点”(Pain Point),提升干系管理的水平,这几乎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请记住,“无关人品,角色使然”。

    【项圱原创】【欢迎转发,严禁转载】【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角色变了,人也跟着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fx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