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这并没有错
小孩子在成年人眼中,一般分为懂事的和不懂事的。懂事的孩子懂得帮助他人关心他人懂礼貌,每个人都喜欢。
可是有些孩子我们会觉得懂事的让人心疼,他们明明很委屈却不敢哭闹不敢争抢,小小年纪活的没有该有的快乐。
在心理学佛洛依德的理论中,人的精神有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由原始本能驱动的我,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开心了要笑,不开心了要哭。不喜欢受约束,喜欢释放满足原始的本能。
超我是受约束的我,饿了不能吃别人的食物,渴了要孔融让梨不能光想着自己解渴,接受社会和道德的约束。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融合的我,在道德约束和自我本能中调节,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自我。
有一些人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只顾虑自己的感受,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首要目的。表现为做事处处要自己最好,在小孩子身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
“我想要”,这并没有错小孩子很小的时候,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想要,不满意就会哭闹。因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还没有超我的概念,这个时候自我占据上风,所以以满足自己的本能为主要需求。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和这个社会融合。父母会教育孩子,要懂得遵守世界的规则。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和教导和社会规则的潜移默化,让孩子懂得要受约束,不能为所欲为。孩子是否懂礼貌,是否懂得关心他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所以孩子在长大一点之后,会逐渐变的懂事,懂规矩。这个时候就是超我逐渐的行程并且可以和本我进行较量。
但是有一部分孩子从小会特别懂事,超过了小孩子年纪该有的懂事。有一部分是因为思维早熟,另外一部分是因为超我过于强大,压制了本我。
这一类孩子普遍从小没有生活在一个受到关爱的环境中,由本我驱动的自我被压制。
这些孩子可能从小经常被打骂,没有很温暖的、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温馨环境。以至于不敢表现自己的本能需求。
这一类孩子的本我过于弱小。表现为做事时,不敢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对外界心存恐惧,处处以别人的需求为主,不懂得满足自己也是被需要的。
如果没有外力干涉,或者很强大的自我内心,长大后也很难修正。并且多不会关心他人,因为从小没有被关爱,以至于自己不懂得去关爱他人。
生活中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人,做事畏首畏尾,不敢出头,不敢争抢,逆来顺受。
其实他们的内心很痛苦,本我被强行压制,不懂得满足,可也不会关心他人,渴望却又得不到。
他们内心很焦虑,觉得很压抑,与他人存在着自己无法打破的距离,也没办法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
每个人都需要适当的调节本我和超过的平衡,想要满足自己的本能并不是罪大恶极的事情。
关爱别人的前提是要好好的关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好好的照顾好,又谈什么照顾好别人。
很多抑郁症病人发病时不一定会被别人发觉,因为他们的超我强迫自己不能给别人带来负能量,每天人前强颜欢笑,想着要迎合别人,实际上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无助,却找不到方向。
本我被压制太久,就会被破反弹。俗话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种时候,不妨告诉自己,我的需求是需要被满足的,我是可以放任一下自己的。给自己一个轻松的环境,让自己干一件自己以往觉得不应该,一直不敢去做的事情。
比如有人会选择裸奔释放压力,当然不需要这么过,轻轻松松,却又不会影响自己生活的事情。
给本我一个释放机会之后,情绪会相应地有所缓和,这就是好比洪水,开闸放水之后会趋于平静。
“我想要...”,并没有错,我们可以想要,可以要满足的自己的需求。社会的规则要遵守,自己的欲望同时要尊重。
我想要怎样,和世界想要我怎样,共同组成了实际的我。
本我不可以横冲直撞控制自我,但是也不可以完全压抑。
存天理灭人欲可能是圣人的自我准则,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调节好本我和自我就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