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这样是不乖的。”“妈妈不要你了。”“爸爸妈妈走了。”
或者当小朋友们一起玩时,有人想要玩你家孩子的玩具玩,孩子不愿意给,这时大人会说:“你要学会分享。”
这样看似是玩笑,教人道理的话,但在孩子看来却是极大的伤害。
那我们怎么知道哪些语言能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又怎么知道语言行为的界限在哪里?而在书籍《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会带给我们答案。
什么是界限呢?而什么又是越界呢?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时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不想去参加聚会,但会有人一直劝说你去参加。
过年回家的时候,面对着亲戚们各种各样的催婚和相亲。
吃饭的时候,长辈总喜欢给你夹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坐高铁时老人让让你让座。
这些我们平常都能接触到无意中的行为都是越界行为。
无法跟对方简单的说出“我不愿意”,内心产生沮丧、无助、以及一些无力感。
或者用我的表达不被接受而衍生成了愤怒,于是我便开始攻击对方,想要告诉他是不对的,他不应该这么做,那到这时我就已经越界了。
越界有显性越界,也有隐形越界。
显性的越界就是人们常说的尊老、爱幼、夹菜、催婚、劝说、为你好等等。
隐性越界呢,不容易被发现。最常见的隐形越界就是言语的侵犯,比如“不乖”、“羞羞”、“不要你”等等。除了言语,还有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以及我们作为父母、作为医生或者作为教师的一种角色权威,还有父母针对孩子制定的奖惩措施。
清楚的了解到了界限和越界,就能归好问题,也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第一,当然就是不越界。拜伦凯蒂在《一念之转》中写到,哪怕是生命攸关,仍保有界限。界限正是我们在接触本书方法的前提。而不越界的基础就是尊重,允许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可见真正的界限是带着温度的,像细水一样源远流长,滋养着彼此的灵魂。
第二,积极倾听。倾听的前提是尊重,是平等,没有任何角色带入,只是一个朋友。听的过程中不带批判、建议、指导性的词语。
第三,坦言感受。发生冲突时,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孩子和其他人做了一件让你不舒服的事情的时候,你要很直白的告诉他,他做这件事情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困扰,以及什么样的感受,做到无伤害沟通。俗话说,你不说我们永远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第四,要学会自我调整。这几个方法中,唯独这个方法最难,特别是对于全职妈妈来说,面临的压力,与社会的脱节,孩子的哭闹,最后都会让全职妈妈崩溃。这时我们需要的就是平复心情,做个转念,也许心情就不一样了。
比如当孩子把自己一身干净的衣服弄脏时看到孩子,这样你当时肯定会火冒三丈,十分生气,恨不得把孩子打一顿。
那这时请你缓一下,不要直接面对孩子,花个几分钟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做一个转念。
这样的行为惹你生气了吗?是真的吗?你真的可以这样做吗?还是你只是想这样做?
做完转念心情平复好我们再去找孩子,这样才是对你和对孩子负责,给他有十足的安全感。
也许刚开始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明白界限到底在哪里,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尝试,试着和孩子和丈夫和父母沟通 ,多练习,这样你就会越来越明白界限在哪里。
那时你就能体会到书中所说:
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尊重而不放纵,邀请而不要求。
真正做到像哈利帕尔曼和萨尔古鲁说的那样,真正带领是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