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已四月有余,平日除了繁琐的台账准备,经常会有下村调研,沿途所见景象,及这段时间有些所思所想,整理成以下内容:
一、救济不是帮助,只有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明确说明了:人虽然具备同情心,会为了同情心而买单,但终归爱心有限,超过能力范围后,多半又会回归自私,试问:你会超过能力范围去帮助贫困户吗?人有同情心,而行善可以满足同情心,可是,单靠发动活动,买下农户的一筐鸭蛋,几条竹笋,并不能真正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只有靠市场的力量,才能抵消仁爱的脆弱和偏执。我相信农户并不依赖我们偶尔买他们一些农产品就能生存下去,他们能生活到今天,多半还是靠市场。托克维尔曾经睿智地说道:我深信任何长久的,例行公事的,旨在满足穷人需要的行政体系,都会滋长更多它本身的不幸,诱导本需要帮助的人们变得坠落,随着时间推移,富人将变成穷人的佃农,会让更多的人依赖慈善而生存。
二、针对各村闲置土地,政府可以整合资源,甚至可以按照市场价格买下多人分块的土地,再通过公平竞标,让商人根据自身条件,优胜劣汰,商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自身特色,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专业化、大面积的种养殖一定可以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情况;甚至可以做为中间人,让农民和开发商自己协商、立约,交割。只收取合理的交易税及开发成功后的商业增值税。
三、放开市场经济,才是最环保。如果保存大自然原貌至上,那人类就不该接着繁衍。只要存在选择,就存在成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只有,也只能让收益大过成本,但可以平衡。因为养殖会产生粪便,就一股脑不让农户养殖,请问,身处城市的我们,该吃什么?让市场决定价格,让市场决定方向!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发点虽是好的,但结果大都不尽人意,有时候想尽快处理好问题,但最终还是只培育出嗷嗷待哺的小baby。如何拿捏得当尺度,都要尊重市场经济,让需求决定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