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Reading201】战国策

【Reading201】战国策

作者: 树欲静96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21:18 被阅读22次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全书12策,33卷,共497篇。《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 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 独与儒家抵牾不合。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刘向,出生于西汉中晚期。主要作品:《新序》《说苑》《列女传》《别录》《列仙传》《战国策》。

《论语》中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不过我们应当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我们要学的不是不说话,而是恰当地说话。不说话会失去很多机会,而不恰当地说话可能带来祸患。

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去向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他为了表现自己,滔滔不绝他讲了许多话。苏格拉底要他缴纳双倍的学费。那年轻人惊诧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加倍呢?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样功课,一门是怎样学会闭嘴,另外一门才是怎样演讲。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我认为并不太重要,因为其含有的寓意是有价值的。过犹不及,控制不了自己的说话欲望,和控制不了自己开口说话,一样的不合适。

除了说话技巧本身,《战国策》中描写的人物经历也多有引人思考之处。苏秦说“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或许有失偏颇,不过也很接近事实了。

连一国之君都可能因为一席话改变战争决策,更何况普通人呢?言语的力量从这些故事中也得到了体现。

《史记》里说“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对于做出常人不能为的事情的人,定有过人之处;但有过人之处的人,未必能做出常人不可为之事。这个事实应当作为给予自己信心的支撑之一。

《围炉夜话》讲“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菜根谭》讲“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都是适用于特定场景的训诫,并非放之古今中外每时每事都能成立的。但厚积薄发往往是正确的,我们今天只看到策士纵横捭阖,却不知道他们如何在贫贱的成长环境中获得这些见识辩才的。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因此,每说一句新的观点前当至少在脑海中思考第二遍再说出。而在需要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场合时,应当只说出之前已经思考过的观点和态度。

可以看到,策士最喜欢使用的手法是举例子和列名言。而即使是对立矛盾的观点,也都能从现实中找到坚实可信的证据和名言。一方面,我们自己要注意对方使用这种技巧,一方面,自己也善于利用这种语言技巧。

“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入不忿,故能从邻。”真理和错误一旦点名,往往极易理解,却又极易重蹈覆辙。上至一国之君,下至文人武士,无数人用亲身实例为之注脚。

部分目录

1.东周

2.西周

3.秦

4.齐

5.楚

6.赵

7.魏

8.韩

9.燕

10.宋卫

11.中山

2019年01月1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Reading201】战国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o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