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点君
2007年5月13日,于国土之南的深圳,陈晓旭因病逝世,享年41岁。至此,那个走进无数人心里的林黛玉是真的走了。
整整十一年过去了。
十一年间,演过林黛玉的人不在少数,可再没有人能够超越陈晓旭版的林黛玉。
再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和黛玉形神合一,将黛玉的多愁善感、梨花带雨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如此用心研读红楼梦,研读林黛玉,甚至把自己的人生读到了书里去。
她不止在剧中演活了林黛玉,也在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富有才情、孤傲淡然、任情率真的林黛玉。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落到人间便成了陈晓旭。
35年前的初夏,鞍山连绵的群山中烟囱林立,这座城市繁华又躁动,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而在这个城市的另一头,傍晚金色的夕阳下,一位少女躲在窗边的沙发里,安静地读着《简爱》,孤傲淡然的脸庞,仿若与世间喧嚣隔绝。
也在这个夕阳之间,一位大男孩逆着光走来,他是少女的好友,也是少女的知己。
他给少女带来一本杂志,上面刊登着《红楼梦》招募演员的消息。
少女痴痴望着杂志上的招募消息,默不作声。
好友拿来纸笔,让她写信,告诉导演王扶林,她就是林黛玉的最佳候选人。
她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我才不做这样的傻事。中国这么大,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丫头,写信更是自作多情。”
好友有些急了:“你干吗这样胆怯?你外形、气质都接近要求,你喜爱《红楼梦》,理解林黛玉,凭这些,不敢去拼一次?”
少女不服气,把头一甩:“我有什么不敢的,当然敢!”
少女是陈晓旭,也是林黛玉。
1965年陈晓旭出身于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父亲是鞍山京剧团的导演,母亲是舞蹈老师。
文艺家庭之下的陈晓旭童年过得反倒有些寂寞,年幼的她没有什么小伙伴,甚至遭到同龄人的排挤,大多数的时光,都是与书籍为伴。
她时常带着自己喜欢的书躲在别人找不到的角落,看古典文学,看世界名著,看到忘了吃饭和上学的时间。
她说:
我最大的幸福是在那些寂静的夜晚,望看满天星斗编织自己的童话。我曾带着一丝茫然幻想过有一天会出现奇迹,一片红帆从天边驶来,把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或许就像母亲梦中的白发老人所言,陈晓旭是带着林黛玉的影子而来的,黛玉的“喜静不喜动”,黛玉的天真浪漫……
大了以后,父母希望陈晓旭能够女承父业,往京剧行业发展,可她并不喜欢,反倒一心沉醉于芭蕾中。
她爱极了芭蕾舞曼妙的仪态,学习芭蕾非常用功,12岁时已经可以做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
陈晓旭跳芭蕾舞
可惜由于时代原因,陈晓旭的芭蕾审核最终没有被通过,这条路不得已终止。
2年的芭蕾学习依旧给她带来了一生挺拔优雅的姿态。
都说美人在骨不在皮,而在陈晓旭身上,美人在气质不在皮骨更为恰当。
被文学浸润过的灵魂,对于这个世界的敏感细腻的感知,让她身上透露着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古典艺术气质。
哀而不伤,又自卑又孤傲,她真的像极了林黛玉。
1983年《红楼梦》发布招募演员的消息后,导演王扶林收到了无数推荐,其中陈晓旭寄来的信尤为特别。
陈晓旭在信中说自己想演林黛玉,也写出了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分析,不卑不亢,娓娓道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一起寄来的有两张登着她诗歌作品的剪报,一张画报封面,还有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
诗歌里,陈晓旭将自己比喻成“一朵柳絮”,“与春风结成知己”。
天赋般的诗情画意,然无矫揉造作之感,小小年纪又读过红楼,懂得黛玉,王扶林觉得很难得,当下便通知她来面试。
通过初试后,陈晓旭见到导演的那天,是个雨天。
十点钟的北京,天空下着一场倾盆大雨,陈晓旭将裤脚高高地挽起,撑着一把绿色的小伞穿过一条条人行道。
王扶林和几个老师打开门,看见的是一个苍白瘦弱、扎着长辫子的女孩儿,胆怯地站在门口,一身浅绿色的衣裤被淋湿了几分,手里还拿看一把正在滴水的雨伞。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颇似当时宝玉初见黛玉之景。
如果说一开始王扶林还有些担心陈晓旭不够漂亮,但在众多的林黛玉竞选者中,唯有陈晓旭是最符合林黛玉的气质仪态。
她瘦弱、聪明,有诗人气质,讲话敏感较真,简直和颦儿如出一辙。
就像陈晓旭所说的:“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
一切仿佛水到渠成,选角结果出来的时候,陈晓旭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愈发紧张起来。
太多人喜爱林黛玉了,角色名单见报那天,争议声此起彼伏。甚至有几位观众来信威胁她:“林黛玉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如果你演不好,我们将联合起来讨伐你。”
其实黛玉也是她心中的偶像,她又怎么舍得给她留下任何一个污点。
为了拍好黛玉读西厢记时潸然泪下的情绪,她穿着轻薄的纱衣在三月的寒风中,即使快冻成木乃伊,也不喊一声苦。
要拍“黛玉抚琴”时,大家都劝她找个替身,没有人相信一个对古琴一窍不通的女孩能在两天之内弹出《流水》。
但她坚决不找替身,在老师的指导下,废寝忘食练了整整两天,终让一曲《流水》与宝玉心灵相接。
拍摄“葬花”时,她穿着淡蓝色的戏服走在满地落花中,哭得连肩膀都抖了起来,哭到戏毕也停不下来,那一瞬间,她也忘了自己究竟为什么而哭泣。
与黛玉同呼吸,同忧愁,她早已忘了自己是黛玉,还是晓旭。
在《梦里三年》中,陈晓旭这样写到:“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最美的一个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年的红楼时光,对于其他演员来说,也许不过是一段珍贵难忘的经历,可对陈晓旭来说,那是融进她骨子里的一段岁月。
宴席散了,大家举杯欢祝彼此前程似锦,陈晓旭的心是空落落的。
她是入戏最深的那个人,走到红楼里,再也走不出了。
红楼之后,她演过《家春秋》的梅表姐,可再未能找到那种感觉。
正如她所说:“《红楼梦》给我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也给我关上了这扇门。”
三年美梦过后,是三年艰苦的“北漂”,没有钱,知己变成丈夫又变成前夫,两三年搬了七八次家,挤在十几平米的房间,她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
照理,红极一时的林黛玉何至于落到此地步。
或许是黛玉孤傲高冷的心气儿已深融进她的骨子里,她只想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她不愿意去讨好别人,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肖像权去换取金钱。
坚韧如她,更不愿意屈就于命运。
此路不行,那就寻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如高山上流水绕石,她另辟蹊径下海经商。
林妹妹步入商界是怎样一番景象?
世俗之气还是与她无关。她从不卑躬屈膝讨好。客户慕黛玉名来,想见她,她说不见就不见;让她陪吃饭,她说不去就不去。
性子虽大,但却十分真挚,办事爽快靠谱,大家反倒喜欢和她做生意。
凭着过人的才情和韧劲,陈晓旭很快在商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个红帆。
在她领导下的广告公司最终成为了一家年营业额近两亿元的4A广告公司。
2004年,陈晓旭被评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2005年,又被《世界经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称号。
五粮春最经典的广告词,就是出自陈晓旭之手。
她系出名门,丽质天成,秀其外而绝无奢华,慧其中而内蕴悠远;壮士为主洒泪,英雄为主牵情。个中滋味,尽在五粮春。
名门之秀,五粮春。
以美人喻酒,有高贵典雅,亦有让人动容的真情。
时至今日,这意蕴悠远的广告词还在流传着。
从柔弱多情的林黛玉到叱咤商场的知性女强人,陈晓旭名和利都有了,也有了陪伴身侧的爱人,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似乎一切都安稳下来。
命运偏在这时候拐了个弯。
2006年5月,陈晓旭被确诊为乳腺癌。
其实她的病也并非是无药可医,医生说,若是用西医化疗还能延续一些生命。
父亲劝她动手术,她不愿意,使小性子说:“假如说动手术做化疗能治好,或者是不用这个就死亡,那我选择死亡。”
她太爱美,宁可忍着痛,甚至死亡,也不愿意破坏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她追求的是一个最完美的自我,即便是死也要是个完美形象。
袭人的扮演者袁玫曾这样评价她:“她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心中充满了浪漫,充满了世上一切的美好,而且她的个性里有着一种非常坚定的东西。”
生命的尾声,陈晓旭选择放下一切浮华,归入佛门,法号妙真。
正如黛玉所吟唱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有人说,陈晓旭用一生演绎了一个角色。
其实,她从未演过,她就是林黛玉一般的人物。
陈晓旭的一生,柔弱却不软弱,面对功名利禄,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性情。
她仿若落入凡尘的仙子,虽在世俗之中,却不惹世俗之气。
也许我们很难再看见这样的黛玉,也很难再遇到这样的陈晓旭。
十一年前,天堂多了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