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杨南生传》,这本由航天集团固体动力研究院主持撰写的传记获得第五届中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我曾跟随传记作者伏萍走访了杨南生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过的每一个地方,第一次知道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杨南生是谁。
如果把我们两个人生命的时间和空间放在一个平面上呈现出现,真如梦幻般的穿越。
20世纪50年代,当我在山东沿海一个军营里刚刚出生,杨南生已经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
他先是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任材料室主任,参与研制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之后调入中科院力学所任研究员兼任学术秘书,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7年10月4日,苏联制造的人类第一颗卫星轰鸣上天,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中国开启了“上天工程”。
在钱学森的领导下,中科院力学所成立了1001设计院。
力学所副所长郭永怀任院长,杨南生任副院长。此时,郭永怀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在青海参与原子弹的研制,设计院的工作主要由杨南生负责。
其任务是设计中国第一枚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
1001设计院设4个设计部:总体部、发动机部、地面设计部和风洞部。
队伍都是从清华、北大、哈工大、南开和西工大等高等院校挑选出来的100多名优秀学生和部分教师。
北京西苑旅社,让人难以想象它曾是中国卫星的起源地。
著名航天作家李鸣生的《走出地球村》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
刚刚组建起来的卫星队伍,两手空空,要啥没啥,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办公地点,就在西苑旅社租了几个房间;没有计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
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子,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个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
那是一个敢想敢干,“一天等于20年”的年代,指标定的非常高,卫星重量要超过美苏的第一颗卫星,而且要在1959年10月1日前发射升空,向国庆献礼。
作为1001设计院技术负责人,杨南生带领着这支火箭一无所知的年轻人,日夜奋战。他白天主持日常的研究工作。晚上给大家开课,从最基础的火箭原理开始讲起,让火箭这个神秘的东西一点一点在年轻人的头脑中成型。
钱学森也经常来讲课。
关于讲课,钱学森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他说:讲课贵在深入浅出,越是懂得深,越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越能把问题讲的浅显易懂。没有深入,哪来浅出?
这句话杨南生到老都记得。
1001设计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在这样高质量的课堂上,走进了火箭的世界。
一位大学生凭借原理在黑板上画出了想象中的火箭的模样,兴奋的挥诗一首:
今日画在纸上,
明日拿在手上;
后天放到天上。
一切都充满神秘和激情。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火箭任,就像山林中的一群年轻豹子,无所畏惧的冲向他们心中的梦想。
有当年参与1001任务的老航天,至今保存着钱学森和杨南生给他们上课时做的笔记,还有人一直珍藏着当年出入1001设计院大门的通行证,那是一张由杨南生手签的个人姓名、日期并加盖他个人印章的小纸条。
这样的纸条是当时出入1001设计院的人必须持有的每日一换的唯一通行证。
3个月后,火箭结构蓝图奇迹般设计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