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们总觉得古人在故弄玄虚,比如说“不是好,也不是坏”,“不是美,也不是丑”。究竟是好还是坏,是美还是丑,还是说是取其中间程度,如不好不坏,不美不丑?
如果答曰,都不是。那么,你可能觉得提问者是在故弄玄虚了,不过希望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能有一些新的思考。
语言是神奇的,神奇在于能传达人们的思想,但是这种传达本身是有局限的。词汇承载着某种意思,但是有些东西,范围太大,意蕴太广,反而不能用简单的词来形容了。比如老子的“道”。
道是什么呢?老子用整本《道德经》来讲述他的道,但是仍然不是他心里的道,所以靠后人悟。除了第一章,老子在第四十二章对“道”如此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或损或益
道生一,而一生二,即阴和阳,再生三生万物。那么反过来想就很有意思了,万物阴阳相生,那么有阴也就有阳,什么情况下无阴无阳呢?
那就是阴阳初始的那个道,道还未生阴阳,自然无阴阳区别。即《道德经》第二章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换句话说,因为有了美丽之物,相应的,也就有了丑陋之物。当一个人真的悟道后,境界已经跑到了三生万物之前,阴阳两极之前,自然也就无美无丑。
这样看来,既不是好,也不是坏,还真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文字在这里显得贫瘠,只能姑且说之为“既不是好,也不是坏”,而不能说“是不好不坏”。
揣着这种感觉,我们可以往佛学的世界里走两步了。
《金刚经》第四分讲不住在相上,紧接着第五分讲,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可能都还好理解,毕竟知道这些相都是因缘和合产生,总有一天会湮灭。但第六分讲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再来,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很多人就晕过去了。
首先看,佛为什么讲无法相,无非法相?
因为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比较好理解,虚妄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总有一天不存在。人生出来了总有一天会死亡;高楼建起来了,总有一天会崩塌;书桌造好了,总有一天会回归自然。万事万物尘归尘,土归土。不过,有修行者就这样想,我眼前看到的,都是空。看到年轻的小情侣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年老后的争吵与离别,看到眼前的人仿佛看到了遥远的一抔黄土。于是生活索然无味。用佛家的话,就是住在了空上。
执着世间万事万物,是执着。而强行把世间万事万物都看作空,那就是执着一个不执著。执着一个不执著,佛讲,也是不行的,住在了空上。佛讲,要无所住。
什么叫无所住,不懂。往《道德经》上靠一点:
执着一个有,住在了有上,执着一个无,住在了无上。如果回过头看那个生万物的道,就应该知道,在有和无或阴和阳之前,还有一个“一”,“一”之前还有一个道。在这种境界下,自然是没有有,也没有无,即不住在有上,也不住在无上,而是无所住。
即佛家、道家的境界上去了都有互通之处。
另《金刚经》第六分最后讲: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第六
学佛有诸多法门,八万三千烦恼就有八万三千法门。但是,如果执着于法门,就是住在法上,无法更进一步。如筏喻者,即法是通往彼岸的舟,到了彼岸,就应该放下,还带着筏在身上,就是着相了。
关于住与着相,想到一个小故事:
一位和尚与农夫准备过河,不巧,有一位农妇也想过河,但水流湍急,立身不稳,需要一人背着农妇过河方为安全。农夫心念一转,双手一背,看和尚怎么办?却见和尚二话没说背起了妇人过河。
过河后,和尚与农夫继续赶路。农夫嘲笑和尚,“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
和尚说,“人方才在岸边时就已经放下了,而你却还没有放下。”
最后感慨一下《心经》的奇妙,一个“无”字道尽许多。无有,亦无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