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很害怕一个人待着?就拿我自己来说,经常在独处时,陷入一种忙乱又空虚的撕扯中。
为了摆脱孤独,总想做点什么,却又做不出任何有意义的事。看书看不进去,就通宵打游戏;出门无处可去,就不停地逛商店购物。平常忙碌没时间,一闲下来就抱着手机,刷十几个小时的短视频。
我明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上瘾般地堕落着,一边沉迷娱乐,一边厌恶自己。我不止一次思索,人为什么会进入这种“越渴望越厌恶”的死循环?
直到我看了心理学家胡慎之的《恰如其分的孤独》,才恍然大悟:原来,成年人的上瘾行为,多半与孤独有关。
在书里,胡慎之曾分析说:“强迫性重复行为,背后都是无法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若不想在低级趣味上消耗生命,人必须抵达一种“恰如其分的孤独”。
向内体察自我,向外感知他人,不回避独处,也不惧怕孤寂。到那时,孤独便不再是折磨人的牢笼,而是滋养生命的沃土。
孤独,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流行病。有人说,孤独,已然是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传染病”。它顽固地附着在人身上,让大家在痛苦中日渐消沉。
淹没在孤独的深渊里,忧愁化成了海,压力聚成山。就算你苦苦挣扎,结果也往往是越坠越深。
作者说:这些都是被孤独打败的可怜人,他们向外走不出去,向内找不到自己,只能用极度消的方式,对抗着,宣泄着,最终陷入一种绝望的“自伤陷阱”。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工作上受到排挤,又无人倾诉时,便用暴饮暴食,熬夜刷剧来发泄愤懑;远离父母亲友,身边无人相伴,便盲目合群,每天张罗不同的聚会酒局;我们害怕一个人待着,又不得不一个人待着。我们厌恶孤独,却又怎么也摆脱不了它。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迟早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一个人待久了,烦闷与无聊会在心中产生裂变,迟早像火山爆发一般,寻找到发泄的出口。
若不想被孤独摧毁,就不能与之硬碰硬,而是要巧妙周旋。说到底,孤独是敌是友,是灾难还是恩赐,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不想孤独,你需要找到生命合伙人。在书里,作者还讲了两位女士的故事。第一位女士,是个50岁的独居老人。她在生日那天走进咨询室,愁眉苦脸地说:“这些年,除了营销短信祝我生日快乐,从未收到过一条来自朋友亲人的问候。”
她自称被全世界遗弃,一辈子被寂寞笼罩,越发觉得活着无趣。她不是不想交朋友,可看见陌生人,就心里打怵,不知道如何是好。
作者说,摆脱孤独的第一步,是要向外寻找生命合伙人。这个人可能是朝夕相处的伴侣,可能是相谈甚欢的朋友,可能是一起打拼的同事,也可能是偶遇的陌生人。
而这些人,只有你先主动打开社交的大门,他们才有可能走进你的世界。 那我们要如何打开这扇门呢?
在书里,作出给出了一个五层次社交模型。分别是——打招呼、帮小忙、诉说观点、表达感受、分享秘密。不管偶遇谁,见面问好,便拉近了彼此距离;帮点小忙,便激活了感情的电波。
而后,多与人真诚且深入地交流,你自然能找到那个与你同频共振的人。拿出最真的诚意,去寻找、吸引生命里的同类。而因你到来的盟友,就好像一根救命绳,会将你拉出孤独的深渊。
走入热闹的人群,感受他人的温度,生命中的孤寂终会慢慢消散。每个成年人,都需要恰如其分的孤独。有人问作者:“胡老师,摆脱孤独,只有社交一条路吗?我尝试过走出去,可不管是家族聚会,还是公司团建,都令我身心俱疲,只想回家躲清静。”
作者说:你这样的人适合独处,比起外界的慰藉,内心的丰盈,更能让你驱散孤寂。作者讲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刚参加工作时,父母嘱咐他一定要讨人喜欢,千万不要被人孤立。
于是,他上班时帮人跑腿打杂,下班后又自掏腰包请同事吃饭,就连休息时间,他也像个24小时客服,随叫随到。可遗憾的是,他越是急着合群,越不被人看重。
同事们只当他是免费劳力和饭票,根本没有人拿他当朋友。而他自己也被这种盲目社交,拖累到疲惫不堪,自暴自弃。
后来,他下决心改变,做回那个安静内敛的自己。在单位,他做好本职工作后,再也不会凑堆闲聊;生活中,他完全屏蔽掉喧闹,一个人安静地生活;他不再假装有很多朋友,而是坦然地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作者说,当一个人学会了独处,才能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妙。那种感觉,是内心被滋养的惬意,是灵魂被抚慰的感动,也是与自己相处的幸福。
原来只要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孤独便不再是洪水猛兽。为了帮大家抵达独处的最高境界。
在人群中感到快乐,就积极走出去;独处时更惬意,就回归自己的小天地。毕竟,舒服的感觉,从来没有标准,生活也需要找准平衡点。
不必逼自己成为社交达人,也不必刻意成为世外高人。随心而活,顺其自然,才可抵达真正的自由。
有人说: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片孤海,我们在深夜,独自潜入。若不想被翻滚的海浪冲撞,用作者的话说,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一座安全岛。
这座岛,可能是你的书房一角,可能是下班后停车场里的驾驶座,可能是傍晚的某个街角,当你倦了乏了,受伤了,委屈了,就躲进安全岛,放松身心,疗愈自我。
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苏东坡的雪堂,梭罗的瓦尔登湖,黑塞的林中小屋,这个地方不需要富丽堂皇,只要能容下我们的身躯,就可以安放住我们的灵魂。
找准自己的位置,有了藏身的安全岛,最后一步,便是寻找心灵的“flow”。作者就曾感受到了心流的洗礼。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傍晚,寂静的屋里,半透明的窗帘被风吹得上下翻飞。
作者半躺在沙发上,随手翻看着一本书,不知不觉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那一刻,时间似乎停了,只感觉一股股轻微的快感流过身心。
沉静的时光中,我们最容易看到时间和自己。静下心来,专注于此刻,丰富感知,去体味每一秒。当你杂念全消,气定神闲,自然会与心流不期而遇。
在在书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这人是个企业家,圈子多,人脉广,知心朋友也不在少数。他很喜欢人群的热闹,但也会雷打不动地拿出时间独处。
每年暑热过去,秋风渐起之际,他都会背上行囊,一个人出游远方。他把时间切割成两份,一份给别人,一份给自己。
作者曾疑惑:你这样生活不累吗?朋友笑笑说:一切都是刚刚好。是啊,人生最难得的,不正是这份“刚刚好”?刚刚好的热闹,刚刚好的孤独,不在人群中迷失,更不会在孤独中沉沦。
踩准自己的节奏,无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走,生活的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
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