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念常常像一匹无法驯服的野马,我们骑在马上,身不由己。
一个人骑在一匹快马上奔跑,当他的朋友问,“喂,你要骑马去哪里?”那个人回答,“我不知道啊,你要问马!”
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则寓言。
这个故事实际上说的是人的心。我们的心念常常像一匹无法驯服的野马,而我们就像骑在马上的人,身不由己,任由野马飞奔。
一个人身体是否舒畅和幸福,与其说有赖于物质是否丰盈,不如说有赖于其心是否安宁。因此,情绪管理是每一个成年人也必须面对的生活的一部分。心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觉察到潜在的破坏性情绪,把它转化,也可以让人从痛苦中解脱,培养出沉静而坚强的内心。
愤怒、妒忌、凶恶、懒惰、贪婪,还有常常面临失控的食欲和性欲,时时都有可能把我们带入不可知的境地。此外,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等,也是人生必须面临的苦恼。
读了大量的佛书,接触了很多念佛的人,我认识到禅修是一种很好的修心方法。
佛陀就曾经这样训练一位贪婪成性的人。
在古印度,有一个人非常贪婪悭吝,对于任何他喜欢的,总是说“我要!我要!”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
一天在佛陀托钵回程中,他遇到了佛陀,向佛陀索求钵中的“欢喜丸”,佛陀告诉他:“你要欢喜丸可以,但这当中有条件,我可以给你两颗欢喜丸,然后你必须把当中的一颗再还给我,并且说,我不需要这颗欢喜丸。”
为了得到欢喜丸,那人欣然答应了,但是当他要把手中已拿到的欢喜丸再拿出来时,显得相当困难。因为他这一生,不,事实上应该说好几世以来,从来没有把已拿到的东西再拿出去的举动,但是为了得到欢喜丸,他的手颤抖着,挣扎着交出一颗欢喜丸,结结巴巴地说道:“我……我不……不需要……不需要这颗欢喜丸。”
旁边的弟子看了觉得很好笑,好奇地问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大费周章地给一颗欢喜丸。
佛陀慈悲地说道:“这个人悭贪的习气已经许久,从来未曾有过一丝想要付出的心念,所以我要在他的心念中种下一个布施的因缘。”
小时候,我看《西游记》,有一个情节我一直很奇怪。孙悟空有上天入地的本领,大闹天宫不服管束,后来能乖乖地跟着唐僧,是因为观音菩萨给他头上带了个紧箍咒,到了西天如来佛祖那里取得真经之后,孙悟空对如来说,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你就给我念一个“松箍咒”,把紧箍咒摘下来吧,但是如来说,你自己摸一下头。孙悟空往头上一摸,紧箍咒已经没有了。我一直在想,怎么会一下子没有了呢?是如来佛祖把紧箍咒收回去了吗?以后唐僧再也不能管教孙悟空了吗?
长大后接触禅修才明白《西游记》的隐喻,孙悟空是人的心性的象征,初始就像一只心猿意马的野猴子,本能的野性无法无天,当经历很多磨难,渐渐收敛调伏,就获得了更高境界的自由,不再需要外在的紧箍咒。我终于明白了,那个紧箍咒不是如来佛摘走的,它会自行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