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地铁网络,全称为列宁莫斯科市地铁系统,其地铁站作为城市特有的名片早已享誉于世,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欧丽娅带着我,每天穿行在莫斯科的地下长廊中,好像乘坐着特殊的传送带,浮光掠影般辗转于各式美伦美奂的艺术殿堂间,惊诧于每个地铁站设计超乎想像的华丽与别致,又极快、意犹未尽、幻觉般、很不真实地与之交织而过。因此,当欧丽娅把这一次的全部行程放在地铁站时,我别无二话,这应当是最轻松惬意、随意感最强、最大限度满足视觉盛宴的一趟出游。
有人说,要想读取前苏联的文化精髓,就来莫斯科地铁。那么,这些深藏于地下的公共地铁站究竟美在那里,为何引着全世界的观光客趋之若鹜、流连忘返呢?俄罗斯为为何要不计成本地在这些地铁站上下功夫,其目的又何在呢?
欧丽娅介绍到,莫斯科地铁真正开建是在1932年。哇塞,这一年,中国刚刚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国家正灾难深重、世界兵荒马乱、人民水深火热之时,可人家社会主义苏联已经开始修建地铁了。莫斯科地铁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是一条环线、八条直线和一条放射线的庞大的交通系统。总长度接近270公里,共150多个车站,几乎覆盖了莫斯科所有的地区。
莫斯科的地铁设计方案早在十月革命之前沙俄时代就着手制定了。1932年确定方案动工,1935年完成一期。莫斯科进入了崭新的地铁时代,后来不断地完善与扩大,才变成了今天的规模。
我和欧丽娅首先在二号线的“马雅可夫斯基”站下车。这里是莫斯科地铁站中名气最大的一座,这是为什么呢?“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当然是为了纪念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而以此命名的。在地铁站的入口处,就伫立着诗人的头像,诗人正目光凝重深邃地注视着远方。
走在地铁的大厅里,要穿越一座座拱门,每座拱门都是上等大理石贴面,上面镶嵌着明亮的不锈钢。即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穹顶的灯光反射到红色的大理石地面,柔柔地、恰似为每一位到来的客人铺上了装重的红地毯,构思精巧别致、巧夺天工。
地铁中央的顶棚每一组灯光巧妙地围成圆型,每个圆型中间是珍贵的一幅马赛克壁画,共有31幅。画面诉说着俄罗斯的过往,描绘着苏联时代的风土人情。这些壁画是前苏联功勋画家杰伊涅卡的杰作。精妙的布局,合理的混搭,加上灯光的烘托,营造出了极高的艺术氛围。前卫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庄严肃穆之外,别有一番诗人般的浪漫情怀。使“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风格迥然,满满的诗情画意。
每一个置身于这方天地的游子,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或缓步仰望,或倚柱沉思,沉浸在艺术殿堂的柔漫气息中,当然,自己的心也会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此刻,地铁站已经完全蜕化成了另一种高尚、阳光般,陶冶情操的功能。
这个项目的作者是苏维埃天才建筑师杜希金,他完美地运用了现代施工设备一切可能性,使这项工程成为了独一无二、不朽的杰作。“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是世界上第一个深坡度的圆柱形三跨度车站。建筑师将车站大厅和合并行驶隧道巧妙结合在一起。大厅的拱顶仅靠圆柱支撑。
“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设计方案,于1938年在纽约国际建筑设计展上获得大奖。“使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享誉全球,成为莫斯科名气最大的一个地铁站。这个地铁站的建筑风格被归入当时的“斯大林式新古典主义”。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新古典主义呢?
简言之,就是斯大林希望把莫斯科城市建设,打造为无产阶级的新罗马,充分显示社会主义苏联的优越性。作为城市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不止要成为工人阶级出行的最佳选择,更要成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当时苏联领导人,按照斯大林的指导思想,希望把地铁建造成人民的地下宫殿,千秋万代。而且,他们真的做到了。“地下皇宫”精益求精,不计成本,名副其实,一点都不掺水分。
欧丽娅介绍到:莫斯科地铁曾经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不过现在这一纪录被我们的邻邦朝鲜打破了,世界上最深的地铁在朝鲜。那么当时,为何要费力把地铁建设得这么深呢?近几年解密的相关文件中有详尽的纪录,那就是劳动人民出行其实是作为次要的目的,首要的考虑是军事用途。事实证明,这种前瞻的考虑极其富有远见。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的轰炸机很快就把莫斯科纳入了打击范围内,莫斯科地铁的军事用途开始展现了出来。德军对莫斯科空袭最激烈的时刻,莫斯科地铁成为了市民的最佳避难所。
莫斯科地铁首先为了战备而建,因此,大部分线路都在地面50米以下。在东西方冷战期间,面对核威胁,莫斯科地铁的深度继续加深,新的部分线路甚至已经达到了地下100米的深度。据说当时苏联的领导层和军队最高指挥机构都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地铁里。整个莫斯科地铁内部起码可以容纳下400万人避难。
“当残暴的统治者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反抗,记住这并不可耻。”这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言,今年是马雅可夫斯基自杀87周年,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突然间开枪自杀了,终年只有37岁。几年后,他死后殊荣,摇身一变,成为苏联诗坛标志性的人物,被放大宣传。就连地铁站命名也有了他一席之地。
一直以来,关于诗人自杀的因由扑朔迷离。貌似风光无限时,最不该自杀的人,选择了自杀,其中原因着实令人费解。
诗人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燃烧的职业,剧烈燃烧短时释放自己,照亮他人。因此,他们的思维更奔放与极端一些。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的广州,曾发生过一件真实的故事。为纪念一位为救火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在全市范围内征文。结果一首长诗,不胫而走,高中魁元,一时洛阳纸贵。诗中浪漫的情怀,天马行空的思绪,催人泪点的点缀,华美的篇章,如音符一样跃动感极强。当主办方兴冲冲地找到作者时,才发现是一位精神病院的精神病患者……
诗人们是天之骄子,他们的生活与个性,往往与众不同。国内当代的诗人,我最喜欢的是郭小川,每次重读他的诗篇,都让人深受感染,为之精神振奋。当下,满世界自诩为诗人的文化掮客很多。坦率地讲,我讨厌那些假道学的所谓诗人,无病呻吟,歪拽几笔,就自称为XX著名诗人,自吹自擂,满世界招摇撞骗。可惜郭小川死的太早,一场大火,缪斯把他带走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顾城,也在新西兰杀妻后自缢而亡;“面朝大海,春暧花开”的海子,也在山海关选择卧轨离开了人世。环顾四周,当下我们的身边还有真正能打动我们,走进我们内心的诗人吗?
三十年代的苏联,有两位著名的诗人都选择了自杀。除马雅可夫斯基外,还有另一位叶赛宁。1925年,12月28日早晨,年仅30的诗人叶赛宁以自缢的方式,在旅馆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与马雅可夫斯基境遇不同的是,叶赛宁是作为“颓废派”反面典型,被批判,并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其亲人和儿女也饱受磨难。关于诗人叶赛宁,在此不赘言。而马雅可夫斯基之死因,大多数人倾向于诗人内心的彷徨和落差。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诗人不愿意委屈求全,得过且过,又没有其他的出路。唯有一死方可解脱。另外,爱情受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我们从诗人的诗中能找到答案,“向死而生,为生而死”,这也许是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真正动机和原因吧。
看来,诗人是危险系数极高的一种职业,不千方百计把自己的精神弄出问题吧,写不出惊世骇俗的好诗,就不能扬名立万。好不容易写出好的诗歌吧,精神就出了问题,也就离自杀不远了……
深情讴歌过苏联和列宁的马雅可夫斯基,除了自己无形的诗作,以这种有形的建筑方式留存于世,对他个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幸事。徜徉于“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的红地毯”之上,仰视俄罗斯辉煌的过往,我的耳边,回荡着诗人的诗篇……“他的视线/通观/整个世界/他能看透/时间/掩盖的事物。/他和你/和我/完全没有区别/要说有/那就是/他的眼角/被深沉的思想/多打了几个褶皱/而嘴唇/也比我们善于讽刺/比我们坚决。”……
1935年,马雅可夫斯基的声望飙升。是因为诗人的好友莉莉娅给斯大林写信,呼吁当局出面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这一呼吁正好符合斯大林文化界重新洗牌、打击异端势力的政治需求。先前的诗人样板是帕斯捷尔纳克,是布哈林树立,早该撤换,而一个死去的诗人更容易被塑造。于是,斯大林批示:“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诗人。”
之后,马雅可夫斯基被迁葬到了新圣女公墓,雕塑了自己的墓碑。莫斯科的凯旋广场改名“为马雅可夫斯基”广场,诗人高大的雕像在广场矗立。新地铁站命名为“马雅可夫斯基”站。马雅可夫斯基成为了苏联诗歌乃至苏联文学的标杆。
如今,诗人为之讴歌的社会主义已经红旗落地成为明日黄花。诗人仍旧静静地躺在新圣女墓园,这里地铁站仍在延用着诗人的名字。广场上诗人的雕像也还站在老位置,而广场的名字已经改回凯旋广场。我们再回忆起的马雅可夫斯基时,已经物是人非,不再是那个标志性的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在我们兜兜转转的时候,就有两支来自国内的团队在这里参观。导游边走边声情并茂地做着介绍,许多人拿着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纪录下来。文字的描绘终究苍白,只有身临其境,你才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的不俗和雅致,触摸诗人萦绕的灵魂,感受那个苏维埃时代建筑遗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和不灭的气息。
离开“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后,我们又乘地铁来到了五号线的“共青团”地铁站。这里位临共青团广场,也是莫斯科的交通枢纽,地铁站外有三个火车站:列宁格勒火车站、雅罗斯拉夫火车站、喀山火车站,因此周转的人特别多。欧丽娅介绍到,这里也是莫斯科地铁站的标志车站。原因是“共青团”地铁站是1935年5月15日,第一批开通的地铁站之一。当时的地铁建设总指挥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赫鲁晓夫。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是地铁设计者们的理念。用心去打造属于人民的完美地下殿堂,每个地铁站都各有主题,和有各的装饰风格。
廊柱之间的穹顶是鹅黄色,明亮而庄重。配上精美的牙白浮雕网格,线条明快,跃动。墙壁上也镶嵌着仍具俄罗斯风情的浮雕,大理石铺满了整个大厅,华贵的吊灯,放射出柔美的灯光,整个站内金壁辉煌,典雅复古,让人仿佛穿行于宫殿中一样。墙上的浮雕和马赛克壁画,内富丰富,色彩鲜明。有苏联时代精神焕发的知识分子,工人,有女兵,有战士,也有农民。还有俄罗斯历史上伟人们战斗的瞬间。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穿越一个世纪的风尘,今天仍完好如初地在这里。地铁站人来人去,走了高尔基,走了赫鲁晓夫,肖霍洛夫……以及芸芸众生,也迎来了今天的我们和身边匆匆的行人,时空未变,舞台未变,只是换了曲目和主角,穿越于历史和现实,总是莫名地让人伤感和唏嘘。
今年恰巧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这几天一则消息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一批前苏联1967年封藏起来的时间胶囊被打开,这些半个世纪前的文字,是在“十月革命”50周年时,苏联各地的人民留给后人的。
……亲爱的后代们,今天是苏联建国100周年的特别日子,热烈祝贺这伟大而光荣的纪念日。我们的时代很充实有趣,想必你们现在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吧。我们现在正努力地建设着共产主义,你们此时应当活在共产主义了吧……
……沙俄时代的阿迪格这里是一片荒凉,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先进社会主义经济、工业、高识字率、高文化程度的地方。在下一个即将到来的50周年,我相信所有进步的人类已经面对的民族不共戴天的帝国主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据说,许多七八十岁,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有些甚至曾经亲自写下并封存时间胶囊的人,读到这些隔空而来的说语,潸然泪下,百感交集。凝聚无数人理想和信念,为之努力奋斗的苏联早己四分五裂,曾经的俄罗斯还是俄罗斯,只是这一次不再是沙皇,而是铁腕的普京执掌着权柄。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永恒,有的只是不断地嬗变与前行。
“共青团”地铁站因为人多,在角落里转了转,我们又一次登上地铁,前往最后一个地方。在途中,我的耳边回荡着前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的旋律,和着车厢叮里咣咣的声音。莫斯科的地铁车厢隔音不好,相较国内差了很多。可是要知道,这里有些车厢已经运行了快一个世纪了,这样的工程真是百年大计。
离开“共青团”地铁站后,欧丽娅带着我又来到了3号线的“革命广场”地铁站。这里是一派全民皆兵的景象。这里有九个面临站台的拱门,典型的俄罗斯样式。每个拱门的立柱边都有真人大小的铜雕像,全地铁站共有雕像72座,是一座名符其实的雕像博物馆。这些雕像神态各异,飒爽英姿,传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苏维埃人的精神面貌。
这些雕像的主人完全是劳动人民,有农民,有工人,有士兵,也有科学家。人人手里都夺武器,形象地再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也形神兼备地把战斗民族的气质神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有意思的是,这些雕像很多特殊的地方,都被过往的行人摸得发亮起来。如枪管,狗的鼻子、公鸡、皮鞋等等。看来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这样不自觉的去触摸的习惯。也许,这是俄罗斯人对故往怀念的一种方式吧。悠忽想起了西安的华清池,里面有一尊杨贵妃的汉白玉塑像,其某一特殊的部位,也被游人摸得锃亮,这是恶习,还是怀念,抑惑是向往呢?
纵观大千世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深刻的历史,值得怀念的过往,也有寄托故往情思的节点。比如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哭墙、意大利人的斗兽场、希腊人的帕特农神庙……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简单三个地铁站的游历,使我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俄罗斯人虽然已经远离了苏联时代,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把这一切彻底从记忆中抹去,他们铭记自己曾经的辉煌绚烂,并不沉缅迷惘,绝不瞻前顾后,勇往直前。事实上,当下的俄罗斯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虽然苏联的解体,已经使俄罗斯伤筋动骨、元气大失,但是短短二十几年,他奇迹般地满血复活,并依然屹立于对世界格局举足轻重的大国之列。无愧于战斗的民族,也是一个可怕的民族。要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泣血的屈辱史,这里面有半成以上,是沙皇俄国加给我们的。
1858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不废一枪一弹,从中国割走了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法国和德国国土面积的总和。我们的最大岛屿库页岛、我们的北方不冻港海参崴。就这样沦为了北极熊的囊中。之后,又在新疆夺走我们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从1858年到1946年,先有沙俄,后有苏联,通过武力侵略和外交讹诈,从中国的清朝直接掳走土地170平方公里。再加上苏联策动的外蒙独立,共有三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脱离了中国的怀抱。中国的国土形状,也由海棠叶变成了雄鸡,由于国家的贫困软弱,四分之一的国土沦丧。
以色列第一任首相让古儿本说过一句话:原谅可以,但不能忘记。据说中俄关系最火的时候,黑龙江边境某口岸,决定强行关闭江东六十四屯大血案纪念馆。原因是怕影响中俄关系;有一年黑龙江某县也决定给开拓团的团民们立碑了,原因是中日关系这么好……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很多。似乎漠视甚至遗忘历史,才是基于当下的友好,给与对方最好的表达,简直TMD愚蠢透顶。
当年日本人骂中国人最喜欢用的一句话是:支那猪。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软弱,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在于国人善于忘却。好在,这一切都在改变,当下,我们也有了我们的英难日,也有了我们的诸多不能忘却的纪念馆。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没有血性且悲哀的民族。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赢得对方的尊敬,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怜悯,只有弱肉强食。国与国之间,也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值得庆幸的是,神奇的中国,我可爱的中国,正涅槃重生而来。也正纵横摆阖、大刀阔斧地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和格局。国内的文化主流,也正在回归。电视上的小鲜肉无厘头越来越少,代之的是国之柱石的英雄情结越来越浓。
曾经,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学外语,而现在所有的外国人都在学中文,连川普的外孙女都一口流利的中文,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指日可待。
莫斯科地铁是神奇的地下宫殿,地上宫殿城堡多,属于沙皇;而地铁才是让人民自由出入的人民宫殿。这“皇宫”属于广袤的俄罗斯。欧丽娅带着我,只是浮光掠影般地走了三个车站。所见所知也只是冰山一角,她蕴藏的丰富内涵,我的笔墨所及只是皮毛点滴。莫斯科每个地铁站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总有你吸吮不尽的精神乳汁,总有你流连不尽的旖旎风光。“普希金”地铁站、“基辅”地铁站、“门捷列夫”地铁站、“新村”地铁站……有时间就来莫斯科吧。总有一本书适合你,与你起舞共鸣……
明天欧丽娅将带我去登临麻雀山,如若感兴趣,请关注欧丽娅的莫斯科之六(麻雀山上麻雀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