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一周过去,恢复正常。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让我有些困惑。要活在当下,思维中的我不是真我。时间只是个幻像。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离开了时间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当下时刻仍然起到关键的作用:任何从过去中汲取的经验都与当下有关,并适用于当下。开悟的人通常会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但是他们对时间的关注仍然同时进行着。换句话说,他们会继续利用钟表时间,但是他们会将自己从心理时间上解放出来。
一方面,你在做这种修炼时要保持警惕,这样你就不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将钟表时间转变成心理时间。比如,你在过去犯了错误并在现在汲取了教训,这样你利用的就是钟表时间。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心理上不断地回忆你过去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或感觉悔恨,这时你将错误融入了“我”以及“我的”之中:你将它变成了自我感觉的一部分,这时它就变成了心理时间。心理时间始终与错误的认同有关,不能宽恕意味着心理时间的沉重负担。
当下时刻是你所能拥有的一切。从来没有一刻你的生命是不在当下的。
如果你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你是在利用钟表时间。你知道你的目标,但是你也全力地关注你在当下时刻所采取的行动。然而,如果你过于注重目标,成为一个更圆满的自我感,这时你就没有在关注当下了。当下时刻是你所能拥有的一切。从来没有一刻你的生命是不在当下的。这不是事实吗?
我在追求更好的自己是利用心理时间,过分追求自我感就是没有关注当下?想得太多发现兜兜转转回到别人一动不动的原点?别人的一动不动是不是只是看起来的一动不动。别人轻松的表面都可能是内在的竭尽所能。
一、什么决定你的命运
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纠结,不是因为我们分不清好坏,而是因为每个选择都有自己的优劣。而打磨自己的价值观,就是为了能分辨哪些是真的好,哪些只是看起来好。
曾经想在一个私营设计企业干一辈子的,后来经历一些事情,让我看清仅想通过这样安稳的工作,来实现不断增长的收入是不太现实的。---不是我不想在一家企业干一辈子,而是这个企业让我没法干一辈子了,但这个职业我可以选择一辈子。在竞争的社会企业不进则退,人也是如此。---一辈子只做一种工作做到极致,未必是一件坏事。 每个人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做的事情,是否还符合现在的价值体系,对于我们生活的质量影响就很大了。 所以为什么我经常说七年就是一辈子。秉持这样的心态,就可以更宽容地看待“一辈子”这个概念,进而在选择职业时也会更加从容。
以前总以为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未尝不是一种选择的结果?遇到问题是在那里感叹生气自怜?还是去做去改变,都是选择的结果。---我性格内向,不爱主动表达自己,哪怕做事很不错也不自信。 我总觉得不美,不瘦,不够开朗,不够完美,总觉得自己不行。现在想来活在当下不过分追求自我感就是这个意思,虽然这样但是那又如何,认可现在的自己,再努力让现在的我更好就行,谁规定要活成标准什么样?这样就好!要么接受要么改变---之所以有现在的性格,都是在长年累月的选择过后,慢慢叠加出来的。 不论是“命运”,还是“性格”,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找到了根本原因,我们才有机会对症下药。
昨天盘点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几个选择,发现自己做出很多选择基于的都是对安全感的追求,而这些基于安全感做出的选择大部分在现在看来都不是最佳选择,而那些基于“有趣的生活”和“自我成长”做出的选择现在都很让自己满意。---我想到环境对人的影响 ,当年小时候家庭条件不算太好,我读书时想法就是第一个月工资我要去买水果吃个够。现在的我总想努力让自己能给家庭更宽松一点的经济条件,日常也很节约,工作多年达到了安全感条件但心里也觉得未来不安全,应该是自己内心不富足造成心里不富足。但孩子们的这一代不缺吃不缺穿,他们更在意按自己想法来选择未来的生活。没有对错只有自己的选择。--- 我们的命运都是自己选择出来的。选择的基础是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由一个个概念和方法论组成的。 所以我们就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一点一点帮助大家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何止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其实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只是在选择的时候,有的这方面好,有的那方面好,无法兼顾,以致无法选择,只能胡乱选择。---选择决定命运,一旦决定就不后悔,遇事要么接受,要么改变 。--- 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 平时多问自己这两个问题的人,当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会更加从容。因为他们早就知道,哪些好处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哪些坏处是他们可以容忍的。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提前准备。只要你用心树立好自己的价值观,当面对重大选择的时候就不会乱选了。
价值框架正确的情况下,照直觉去选择就行了,是这么理解吧。---每个人的价值框架不一样吧,我认为这样重要,你可以认为那样更重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只要价值观不影响公序良俗。---很多人觉得依靠直觉可以取得成功。但实际上,真正有用的直觉是来自于长期积累的经验。 更准确地说,那是你长期形成的脑回路。它会让你在特殊情况下,根据以往几千次的选择结果,“自动”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你没有经过这样的练习,你的“直觉”则毫无意义。 即便有时候你可能做对了,那也只是运气,而不是所谓的直觉。
对我来说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有能力把家里的父母孩子照顾好的选择,就是我最好的选择,在不影响他们情况下,做自己范围内自己喜欢的事。什么是更好的事,我的成长能带来家庭氛围的温暖,影响孩子更好成长!
二、个人篇总结11创新能力
减法策略---运用减法策略的方法是:第一,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第二,删除其中的一种成分,最好是基础成分;第三,想象这样做的结果;第四,明确这种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从洗衣液到衣物清新剂。
除法策略---除法策略生产灵感的套路,有五步:第一步,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第二步,用功能型除法,物理型除法,或者保留型除法,分解产品;第三步,重新组合产品;第四步,明确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第五步,解决可行性问题。从冰箱到独立冰镇抽屉。
乘法策略---用乘法策略生产灵感的套路也有五步:第一步,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第二步,选择其中一样进行复制;第三步,重新组合产品;第四步,明确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第五步,解决可行性问题。剃须刀从单锋刀片-到多锋刀片。
任务统筹策略:就是给框架内的某样元素,分配一个新任务,并因此创造出一个新产品(或者新服务)。任务统筹策略有三种用法:第一,赋予内部元素新任务;第二,赋予外部元素新任务;第三,让内部元素发挥外部元素的功能。 出租车司机-宾馆服务的外部元素。
属性依存策略:这一台手术与前面四台手术不同的是,它不是删除,不是重组,不是复制,不是赋予新任务,而是要给属性装上一根进度条。给属性装上一根进度条,让它与另一个属性依存。咖啡杯---随温度变色的咖啡杯盖。
创新可以复制,灵感可以生产。超越框架,打破框架,一点都不矛盾,都是对固有框架的破坏。
“系统创新思维”的五个套路,其实背后也是有套路的,那就是:打破框架,动个手术,形式为先,功能次之。套路与套路之间的差别,在于动的手术不同。这五个套路,或者说策略的手术分别是:减法策略删除,除法策略重组,乘法策略复制,任务统筹策略赋予新任务,属性依存策略安装进度条。
有方法的敢想敢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