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 |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十二章

读书笔记 |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十二章

作者: 不现若隐 | 来源:发表于2022-05-05 10:19 被阅读0次

本文为《后现代课程观》研读小组钉钉群的灌水,直接文字整理形成。未经审校,权当记录,之后完善。

本书封面

这一章开头,作者说了这样一个观点:

对于哲学家确立了的科学理论的检验实证和否证等问题来说,上述问题是历史学家所唯一可以提供的重建。

那么,“上述问题”是哪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上文提到的:是什么促使一个团体放弃一种常规科学传统而转身另一种。

这个问题,是科学理论的检验、证实和否证都无法解决的,因为一个团体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那不是逻辑或与自然比较确定的,那必然是历史的原因,是历史学家可以提供帮助的地方。

第十章:范式的确立之后,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革命是从一个范式转移到另一个范式,那范式转移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什么促使一个团体放弃一种常规科学传统而转身另一种?

这个问题不是什么科学理论的证实或否证,这是人的问题,是人的选择问题。这些人被称为“范式检验者”。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一点是他们能以不同的眼光去看科学和看这个世界,另一点是:他们通常非常年轻,对老范式决定的世界观和各种规则的信奉没有那么深。

01

范式检验发生在反常引发危机之后,而且危机中引发出一个现有范式的竞争者,即候选范式。有了对立,才能进行竞争,才需要检验。

这种检验稍微有一些麻烦,麻烦在哪儿?检验需要标准,但没有绝对的标准。

但是科学上,在这个地方有两个理论是要用来检验的,一个是逻辑实证主义,一个是科学否证理论。

前者强调概率证明:在现已存在的证据下理论成立的概率是多少。后者强调“可证伪”,当其结果是否定的,科学家就必须抛弃一个已确立的理论。

库恩提出的范式检验理论,与二者都不相同,所以需要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评判。

02

库恩是如何批评第一种理论的呢?证明就像自然选择。如何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如何知道谁才是适者?由环境决定。那么,在环境决定之前,我们不知道谁是适者,在环境决定之后,谁是适者也不重要了。我们往往会说:生存下来的就是适者。

于是,形成了一个循环解释:如何证实理论A的正确,那就寻找可以证实的证据。

但“引起争论的理论和观察总是与早已存在的证据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理论和证据都是一个范式的,证明不过是个自娱自乐,“提了没用的问题”。

那我们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库恩如何看待波普尔的否证?

否证是如何确立科学的?

否证主义认为结论暂时正确,直到出现反例。如果出现反例,那么科学家必须抛弃一个已确立的理论。

没有任何理论能解答在一给定时期他所面临的所有谜题。如果理论与数据间稍有不合即成为抛弃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该被抛弃。

这是库恩反驳否证主义的第一个论据。

然后,否证主义可能会说,我们也不是“稍有不合”就抛弃理论,而是在“严重不符”的时候才抛弃。

这就又被“沙堆逻辑”给攻击了,那什么程度才是所谓的“严重不符”?

显然这个程度是无法界定的。

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否证主义,都属于科学的认识论或者逻辑论,是纯粹经验范围内进行的,都与科学之外的范畴不相干。

库恩提到了证实-否证的联合过程。否证相当于反常(当然二者有不同),随后不断地再去证实。这基本是常规科学的研究方法。

库恩的范式检验理论属于科学哲学中的过程论或历史主义,重视历史和社会对科学的实际影响。

在历史学家看来,证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历史上有意义的理论都与事实相符。

现在,范式之间的竞争无法用证实或否证来解决,只能靠科学团体的支持来决定,也就是刚才说的库恩的理论有社会意义的参与。

03

这里库恩解释一下,为什么竞争着的范式支持者之间不能通过协商沟通解决,而非要发生“革命”呢?

那是因为前后常规科学范式传统间有“不可通约性”。

什么是不可通约性?范式与范式之间不是累积发展的,而是结构变化,这种范式之间的差异,就是不可通约。

这种不可通约,首先体现在“标准”的不可通约。也就是“谜面”不同,范式回答的核心问题不同。

其次是概念和操作上不可通约。

我们通常会觉得牛顿说空间,爱因斯坦也说空间,怎么能没有通约性,实际上,二者只是词汇相同,词汇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爱因斯坦的“空间”是可以弯曲的。

同时,为了证实或解释进行的实验操作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世界观的不可通约性。

竞争着的范式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一个是平直空间,一个是弯曲空间,他注视同一方向,但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不可通约,就如同看那个鸭兔图一样的格式塔转换一样,要么不变,要么全变。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需要面对了:范式之间不可通约,存在着鸿沟,那范式的转变最终如何完成呢?

04

第十章我们讨论了范式自身发生的变化,属于重要的内因,这一章库恩引入了另一个角度,属于决定性外因。

那是什么呢?是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自身要愿意扭转看法,改宗。

那科学家愿意改宗么?科学家不愿意改宗,尤其是那些较年长,教有经验的科学家。

为什么那些年长的科学家不愿意改宗呢?

因为那是他们立基之本,要他们放弃相信了一辈子的事情并不容易,而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重新开始的代价太大。改换所效忠的范式,是一种不能被迫的改宗经历,年长的科学家确信就范式终将解决所有问题。

旧范式作为常规科学依然有未解之谜,科学研究工作依然可以进行。旧的范式支持者要坚守,新的范式支持者要坚守,那什么时候新范式取代旧范式呢?

起初,少数人改宗,每段时间都会有些人改宗,直到最后旧范式的支持者全部退出(死光了[笑哭],书上原话),就完成了范式转换。

这是社会学角度的解释,但从历史维度来看,确实如此。

当新范式确立之后,不想改就相当于退出科学了。

一旦新的范式确立,它就成为了新的常规科学,曾经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老科学家,成为了现有范式的守护者。

作为范式检验者,年轻的科学家对新范式信心满满。他们认为新范式有哪些优越性呢?

第一,他们能解决导致旧范式陷入危机的问题。其实也解决不了,没有哪个范式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们稍微限制一个程度:新范式承诺能解决旧范式陷入危机的问题。

第二,新理论比旧理论“更灵巧”“更适宜”“更简洁”。这比较玄乎,但事实确实如此。

其实,新范式所给出的这些承诺,都是基于未来的,所以,考验支持者的信心,而与证明、解谜能力等都无关,因为这时这些证据都看不到。

做出这种选择,只能基于信念。

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么影响深远的科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竟然是非理性的,这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05

我们借着本章最后一段再把这章主要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吧。

范式检验者是如何选择新范式的:

首先,旧范式遭遇危机,新理论不断地突现,新的范式萌芽初露,新获生机。

然后,少数年轻科学家基于信念,选择了支持新范式。他们坚信新范式会解决旧范式的危机问题。

然后,他们开始探索新范式带来的可能性,支持新范式的论据数量和说服力不断地增强。于是,有更多的科学家发生转变。

然后,支持者越来越多,对新范式的探索力度更大,逐渐地,基于这个范式的实验、仪器、论文、著作的数量继续增加。

最后,死硬派退出舞台,新范式正式入主相应领域。新的科学革命进程开启。

相关文章

  • 读书笔记 |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十二章

    本文为《后现代课程观》研读小组钉钉群的灌水,直接文字整理形成。未经审校,权当记录,之后完善。 这一章开头,作者说了...

  •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革命”传统科学观 摘要:本读书报告意在比较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库恩在《结构》一书中表达的科学观存在...

  • 科学革命的结构

    这本书属于科学哲学范围,太哲学化了。看着费劲。把序,引言,后记看完就行了。中间的大部分内容概括起来就很像马原。

  • 科学革命的结构

    关于作者 托马斯·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1949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

  • 《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24/觉察日记:跟读的觉察

    “晚上继续十二章,大家在么?”看到信息时,有一种兴奋感。上一次跟着王老师读《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章,收获挺大,马上...

  • 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范式, 是一种类似共同信念一样的模式, 它的特征有:1. 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 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

  • 读书《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托马斯库恩,这书改变了我一直以来潜意识中对科学的看法,科学的发展并非一种积累的过程,而是一...

  •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下)

    继续完成《人类简史》的读书笔记。这部分主要涉及科学、工业革命,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科学革命 约公元1500年以...

  • 《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所领导的科学革命

    首先,先说一下什么是范式,一个成就或理论能够空前成就地吸引一批坚实的拥护者,同时,这个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

  • 范式、教育与创新 ——从库恩的《革命》谈起

    范式、教育与创新 ——从库恩的《革命》谈起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的重要著作。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十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sn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