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

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

作者: 李立亨l穿透光和影 | 来源:发表于2022-06-27 15:31 被阅读0次

    全世界艺术科系学生的必读书单里面,英国作家E·H·贡布里希所写的《艺术的故事》总是榜上有名。即便在中国高等院校美术科系,也不例外。

    不管是专业的创作者研究者,或有志一窥艺术奥妙的爱书人,都可以在这本书当中,找到走进艺术世界的路径。

    艺术的故事就是艺术家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的开头是这么写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此话怎解?

    贡布里希说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往往是找出“对”(right)的方式跟内容来创造,而不尽然是以“像”(real)来作为努力的目标。

    很多人可以把肖像画得惟妙惟肖,毕卡索画在1907 画的《阿维尼翁的少女》,却是20世纪最著名和享有盛誉的图像之一。问题是,里面有像少女一样的人物存在吗?在哪里?

    何以致此?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有了创作者的“创作”,才让观众得到审美上面的享受。

    陈丹青在他主持的美术主题节目《局部》里指出,贡布里希那句名言是在提醒我们:艺术的故事,其实就是艺术家们的故事。

    艺术家在成长,在发展,观众如果也对亲近艺术有自我的要求,强强联手,艺术的力量就更能抚慰我们的心,带给我们更深一层的启发。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在维也纳大学主修美术史的贡布里希,擅长用浅显的笔法和用字,搭配实例跟小故事,融文学和美学理论于文字之间,让读者无负担的了解艺术的“然”与“所以然”。

    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是艺术品,贡布里希这个艺术家就是在文字上面,找到合适的内容来让我们理解艺术的美好。

    《艺术的故事》初版在1951年,我国美学大家朱光潜在1932年所写的《谈美》一书,则在开篇就举了“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很有画面感的向我们展示理解艺术,可以有不同的维度: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这三种态度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所以,艺术家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创作他觉得是“对”的艺术作品。身为观众的我们,也可以选择我们觉得“对”的态度,来理解这个艺术品,还有艺术家。

    艺术带给我们没有目的的快乐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托尔斯泰则在《什么是艺术》里给出他的解释:

    艺术的目的是“美”,而“美”是通过我们从它身上得到的快乐而被认识的,艺术享受是一桩好的、重要的事。换言之,享受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它是享受。

    托尔斯泰认为美的定义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是绝对“完善”的表现之一,而绝对“完善”是指观念、精神、意志、上帝。第二种认为“美”是我们得到的某种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快乐。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是只用一句话,就把托翁的意思说明白了: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看到我喜欢的人,我就快乐。读到一段文章,听到一段音乐,闻到空气中的桂花香,跟我们看到一栋建筑、一个雕像、一幅画所能创造出的快乐(还有美),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但是,有些艺术是看不到的,例如:音乐。

    去年逝世250周年的贝多芬说得好:“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我们聆听一首曲子,有时候会觉得赫然被敲醒,或被提醒。不管是提醒或敲醒,这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著,却有著深深影响力的启示。

    这个启示,相当的主观,是欣赏者自己在体验的当下所作出的判断。所以,或许我们可以说,欣赏者也是艺术家,我们也可以是那个决定艺术何在的人。

    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托尔斯泰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这里所说的创造,需要创造的人,也包括欣赏的人。

    艺术与我们同在。因为,我思故我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to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