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学毕业,那时还对自己深信不疑,觉得未来的世界正在眼前展开,有很多很多种可能,但现实的打击就这么扑面而来。
2007年,高考结束报志愿的时候,在多个同类学校当中,我选择了离家最远的一个。当时周围的同学都不愿意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很少有出省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所以我大概是走得最远的一个吧,去了河北。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远,还是有些近了。
那个时候我们还是自己估分报志愿,姑姑嫌我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志愿瞎填,不放心,特意找了个报志愿的指导老师,当然并没有花钱,那个老师跟姑父很熟。从此,我就走上了中医的不归路。
哦,说说我这个学校吧,说的好听是跟北中医联合办学的民办学校,根上还是三本。当年高考的时候知道自己不行就有点彻底自我放弃的意思,反而超常发挥了,原本是奔着大专去的,结果差两分就够二本线了,家里人很是为我惋惜,可我明白,这已经是我那个状态能达到的极限。
其实三本跟三本还有很大的不同,我高考前后那几年,三本学校像雨后春笋似的一个个往外冒,当然多数的口碑不太好,比如,都是比较有钱的孩子去念,风气不好,什么什么的。但指导老师看着我的志愿表说,本科就是比专科强,我被说服了。
可心里到底留下一根隐隐的刺,因为学费很贵,至少对我家来说是的,每年学费一万,此外还有生活费,来往交通费等等,学制五年,也就是十万起,这还是保守估计。在一个很一般的家庭里,这不是个小数目,我爸妈这五年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可想而知,我本该为他们的付出发奋努力的,可我并没有。
理由、借口什么的都太苍白了,还是自己懒。懒,就是没有努力的习惯。在偶尔跟朋友的聊天中得到一点体会,好像沈阳这边的同龄人都挺依赖自己的聪明,仿佛只要聪明,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做到什么什么事,达成目标之后就不用再努力了,有那么点不求上进。这话说的还是像找借口,但我想表达的是,我确实缺少努力的习惯,能懒着绝对不会多费一分力气。
得益于我的大学在河北廊坊,临近北京跟河北交界,还顶着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缀,委实忽悠来不少的学生,天南海北哪的都有,最多的当然是河北。有些人大概还有印象,河北和山东的生源是很拼的,特别努力,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竞争压力特别大。这让我真正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特别特别努力的人的,就在眼前。这确实给了我很不一样的世界观。
我很多同班同学搁在沈阳是能上一本的水平,可放在河北只能念三本,甚至还有复读的,还不在少数。在这么一群努力又上进的人群当中,外加整个五年大学好像又过了五年高中一样循规蹈矩,按理说我应该受到影响,好好努力了,事实是,并没有。
而且,我还毫不自知,甚至心里还觉得自己挺不错的。真是井底之蛙啊。
我每天在干什么呢?一本一本的网络小说读下去,没日没夜。考试前冲击一下,不挂科就好,下个学期?接着看小说。
这么晃荡着过去了五年,眼看着我的同学去念北中医研究生了、中研院研究生了、各大省的中医院研究生了,没考上的也张罗着找工作了,找人托关系或者凭实力回家乡的医院的。最神奇的一个,是我的上铺,她瞒着家里报考的中国政法大学,整个实习期她都与世隔绝地闭关学习来着,后来见实在瞒不住才告诉家里没有考医,结果她也真的考上了。
我这个上铺真的是个神奇的存在,硕士毕业且一次通过据说相当魔鬼的司法考试之后,在忙碌的工作当中,又跑回来考了执业医师,还是顺利通过。她就是非常典型的“别人家孩子”。我曾经还不自量力的觉得,只要我能找到那个让我拼尽全力的理由,我仍然可以超越她,可时至今日,一次次现实的冲击中,我终于明白,在一次次成功的行动之后,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已经很远很远了,就从我放弃努力的时候开始。
啰嗦这么多,想说的话也有点跑偏了,可写到这也就这样吧。
在工作几年之后,才有点明白,人跟人真的是不一样,有很大差异。那个差异甚至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你的家庭、接触到的环境,会给予你什么样的塑造和影响,都反馈到行动上。一次次成功会给人自信,一次次失败会给人自卑。这是逐渐强化的过程,而且到达一定量级之后会呈几何倍数的变化。差距就是这么来的。巨大的怎么也追不上的差距也是这么来的,因为同等的时间成本,获得的行动反馈会完全不同。这个就是效率。
人也是多面的。在一个方向上努力越多,在其他方向上的努力就会越少,时间只有这么多,在不同事物上付出努力的多少造就了人的多面性。
在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更加需要能应付复杂问题的人。所以以往通过单一维度评价人的体系正在瓦解。我想跟自己说,追不上已经是事实,那就不要追了,走出自己的路,就很好。你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人,非要把她当作标尺,会活得很累还很不快乐。当然,无论我怎么想,都不妨碍我还是很喜欢她。很有幸,我的人生中,有她这么有意思的人。
最后一句,落差?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会有落差的,不要伤心、不要难过,去走自己的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