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不只中国木建筑》摘抄+感想

《不只中国木建筑》摘抄+感想

作者: jilysong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12:32 被阅读138次

2月,发现了一本书,句句是经典,赵广超的《不只中国木建筑》。

好多的哲理性的韵味需要慢慢品味,就感觉是生活中略多感触的涂鸦,只是围绕了木建筑来讲述。

其中的哲理包含建筑上专业的解释,他的阐述中带着平凡化,让人一目了然。但,你粗略看一遍,并不能真正品味种种诉说,所以,要多读上几遍。每读一遍,打个比方,本书给你的触觉、视觉、听觉乃至嗅觉都不一样,你的思绪随之也不同并深思曾经与如今。总体而言,这本书就似是中国木建筑自己在诉说,所以让人倍感亲切,增添了不少情趣。

《不只中国木建筑》赵广超

首先拿书名《不只中国木建筑》说一下,不只(止)中国木建筑,中国不只(止)木建筑。无论是不只(不只有)还是不止(不停止),或是逆着思绪去考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此处不仅是一个书名,更让我体会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带着本人自己读书后的思考以及书本里让人回味的文字摘录,我再次进行了藏入此书中的旅程。

翻阅书本,序中何承天教授所说作者赵广超先生‘利用五年的课余时间,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视为艰涩难解的传统建筑,写下了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非常的了不起。看完此书,查阅赵广超先生另外的著作,《一章木椅》用生活中的一把椅子完成了整本书同时不缺少椅子隐藏着的精髓;《大紫禁城》描绘了紫禁城神圣的轴线;而后的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100》总顾问,儿童版书籍总策划……一位著名的木作坊专家,他的书里文字与插图完美的配合,默契得让人不禁联想到老房子木构造的榫和卯。

《不只中国木建筑》开本很大,大到宫殿,小到木构件,以图的形式说明,简朴易懂,让人易于空间联想回忆。特别是看书中的插图,美轮美奂的,有种越看越迷人的感觉,让人不假思索的沉浸在里面,犹如亲眼观看到实物。感性的体悟,理性的回味,然后是诗意的分享,配以精致的图片,雅致而闲适的版式,一如摩挲窗棂的微风,亲吻瓦砻的细雨,令人对先辈的创造油然而生一丝敬意。

终于开始可以‘评头论足’一番本书了。

本书以“神学家告诉我们,世界本来完美无瑕,无忧无虑,问题是人类的历史却是在‘桃花源’以外开始的。”来给前言开头。换言之,就是说人类第一个建筑结构覆盖与支撑 之外加上的“围拢结构”是从猎守与被猎守 从流窜到安顿过来的而不是桃花源里的安逸。有意思的是,书中说到一个15世纪西方流行的一个寓言,从来都没想过覆盖与支撑原来是这样子的解释:覆盖着自己和默默地扶持。‘中国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设的概念,西方人则利用石头来堆出他们的家园。中国人在几千年来一直利用远比石头脆弱得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木头的背后是另外的故事。非同小可的木建筑,我们不能小看它!五行中,“木”的位置安放在旭日照耀的东方;事事忌讳的中国人把‘保鲜’的楠木视为上佳的棺椁。中国人愿托乔木,树木是生命之源也是最后的归宿。’不论栖身何处,与木相亲,生死相依。

西方学者认为石头是见证了他们的历史发展,木头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西方古人土石堆砌栖息之地之时,黄河流域古人已用木构架搭建干栏住所。而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一书中,“木”贯穿其中,木建筑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论栖身何处,与木相亲,生死相依。木建筑里挺立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木建筑里藏着中国人的生存秘密。非同小可的木建筑,中国人在几千年以来,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的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 

千年的风雨穿过千家万户的梁檩柱椽,历史的风霜停留在雕梁画栋。

家是房屋的内容,房屋便是家的包装。一间屋可以数得出,一个家只能感受得到。安家立业,把安家放于前面,意味稳定的温饱和无尽的关怀,是‘屋’这个泥土上的人工结构的真正企图。作者把屋与家不同意义上阐释,我想,我们很难反驳这一番的释义。大家知道‘家’缺了一点就是‘冢’,冢是什么意思,想当然的常识里跳出了坟墓两字!,所以,这个点万万不能掉!“屋盖上面凸出来的一个点,正是支撑起整个屋盖的主要木柱。”支撑着的木柱,稳定它,加固木柱,我们的目的是让这个以点为意的木柱坚毅地站立,因为这个点不能掉啊!“庭”是一个过滤了的“户外空间”,过滤掉包括家庭以外的陌生人、噪音和风沙。我喜欢四面围拢加上空间空地的家庭。每天回家把外界一切烦恼抛掉,与家人围拢着吃饭,然后在庭院闲聊,其乐融融。在人工空间有大自然的存在,在人为空间感受温暖。树木与木柱,让我能体验奇妙的空间。可是,现代人的家,很少体验到了,因为他们连“庭”也放弃了,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家的温暖。家,是我们能够依靠的港湾,里面有最最关心我们的爸爸妈妈。

中国人倾向于配合自然的植林,而不是具有开拓色彩的石矿。就像西方人的奔放,中国人的保守,西方人无限的创新精神,中国人稳定的基根。小时候喜欢游览离家较近的周庄,原来,我从小便热爱古建筑。石与木,分不清彼此熟好,无可厚非,西方有西方的好,中国当然也存在博大精深的事物,比如木建筑。

农民的建筑需要耐心与等待,蓝图上的第一点,往往始于木材的幼苗。小村落的农民通力合作把房子完成,是一种可贵的互助精神。假如用石头,农民便很难自行应付了。

“木材丰富纵或有之,石材匮乏却未必尽焉。”散布各地,中国以木构造为主,但不仅仅局限一地,某些地方石材偏好。资源固然不可缺少,技术不断在进步,也更为重要。“最优雅动人的水池并不是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而是出自他们那个滚滚黄沙的世界里。”这是伊斯兰建筑师展示给我们的,在缺少资源的领域通过技术达到不可思议的成果。生活中,“天时地利人和”不会一直陪伴你,很多时候需要你在缺少一个又一个条件的基础上做出一番成就,你需要技术,掌握方法,相信你也能在滚滚黄沙的世界里建造优雅动人的水池!当然,木材拥有方便又实际的技术,中国古代的农民早已熟练,我们的木建筑既有资源又有技术。

“建筑其实是在天空中勾画着立体的线条。”宣布这诗意的结论的是冰冷的现代金属框架结构。建筑与线条关系密切同时也出现在中国书法上。传统中国的木框架建筑,从竖起一根木柱,架设一条梁枋,到楣檩桁椽,都可以在书画家的一笔一画、一撇一捺看到。“雄劲的骨架结构,像柱子屋顶之属,它憎恶挺值的死的线条,而善于处理斜倾的屋面…骨架结构的显露和掩藏问题,等于绘画中笔触问题。”这些颇具趣味的线条韵律共通点,作者不确定是否属实,但,肯定了中国人擅长处理线条结构。仔细想想,确实,书法上流畅的一笔一画连起来就出现了非常美妙的线条,像是那一根根连起来的木柱,勾画美妙的线条,产生无限的旋律,点点倾入人心。书画里,一撇一捺永远都那么苍劲有力;建筑上,苍劲有力不容易倒塌。

大自然替我们的家预设在一个“刚好”的系数上,刚好这个词,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两个字,刚好说明我们很配合很合适,刚好使我们欢愉。“树干刚好是栋梁,弯曲的木材刚好成为月梁,截下的梢枝也刚好充作椽子铺顶。高低疏密,不知不觉的,刚好长成一间屋。”突然间,脑子中蹦出“不浪费”,这三个字。刚刚好,那我们不用浪费多余的也不用补上缺少的。多出觉得浪费,缺少又达不到要求,如同考高中过了某大学分数线很多但达不到心仪的大学分数线。假如刚好过某名牌大学的分数下,高考过后的假期就非常惬意了。

如果说房屋是种出来的,那么高台便是唱出来的。有愉快、有激昂的,有悲怆的。每个势力都竞相以高台标榜自己的实力,越高越表示财雄势大,就像现代都市高楼大夏也是如此。高台并不能左右所有,很多时候,我们身处的地方越高,摔落下来,也越惨!“走下高台才是高峰”,作者的话既是历史上建筑的写照又是对于生活的一种启迪。当你达到高台之时,要有走下高峰的勇气。走下高峰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把你“与天比高的壮志变成横向展开的雄图伟略”,这岂不也是一种出路,而且,平地上也能帮你在高峰筑梦一样。

相关文章

  • 《不只中国木建筑》摘抄+感想

    2月,发现了一本书,句句是经典,赵广超的《不只中国木建筑》。 好多的哲理性的韵味需要慢慢品味,就感觉是生活中略多感...

  • 不只中国木建筑

    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

  • 读书《不只中国木建筑》

    从传教士视角的《藏在木头里的灵魂》到国人专家的《不只中国木建筑》,视角更深入,有技术的普及,关于房屋结构,种类,斗...

  • 中国文字的妙趣

    读赵广超的《不只中国木建筑》, 文中处处流淌的儒雅风格,让我心情非常愉悦, 中国文化之美让我沉醉。 单一个观景的建...

  • 近日摘抄

    摘抄的英语作文 一些感想与摘抄

  • 愿托乔木

    赵广超的《不只中国木结构》是一部介绍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的书。文字平易近人,淡雅清新,引人入胜。 建筑设计是具有特殊...

  • 【读书】和时间做朋友

    (大部分为摘抄,附有自己的一点点感想)和时间作朋友,不只是珍惜时间,还应该真正了解时间的背后的规律。 例如,面对不...

  • 阅读推荐《学会奥野宣之的这个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 最好养成:摘抄+感想 原文

  • 关于如何读书和做笔记

    1.笔记做在书上还是笔记本上? 笔记做在笔记本上。 摘抄+感想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 读书笔记 16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完成的。 木构建筑的优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只中国木建筑》摘抄+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yw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