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姐来重庆出差,到家门口了自然要来一趟。
理应我亲自去机场接姐姐的,没去,让姐姐直接打车过来,方便。我去接对姐姐没半点帮助,让我跑一趟,天还下小雨。
接到姐姐电话,到小区门口接,发现姐还在附近商店买了些礼物。我开玩笑,说你来就来嘛带啥礼物,非要带礼物的话直接给我钱好了,还麻烦你跑去商店把钱换成东西。
是这样吧?
你说千里迢迢又不方便带东西,跑到我们楼下买东西,没必要。你能买到的东西我都能买到,买的东西我还可能不喜欢,也可能家里正好买了这些东西,放家里看着都发愁。
这次过年,年底我轻装回老家,没给爸妈带礼物,媳妇在澳门买的一条外烟也快递回去的。我直接给爸爸微信转账,他不收。说,你觉得我是缺钱吗?我不要钱,我要你给我带点吃喝就好。
我说,给你钱,想买啥买啥。
老爸说,那不一样。我不要钱!
我说,一样,我就给钱。我出行不喜欢带行李,以后都给钱。
老爸坚持,说不一样。
不一样吗?
快递的那条外烟到了,老爸特开心,全村走,逢人就散:儿媳妇专门送的,尝尝……
钱是啥?
钱是兑换、购买货物,储存财富的货币。是通货,即通用于所有货物。钱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约定的价值标尺。
所以,送钱,就是送东西,这是礼物的另一种形式。对于商品、渠道、物流、市场发达的城市,钱是最方便的,最通用的,用钱送礼就极其方便。屡次见到媳妇过生日时她闺蜜给钱,当时我比理解,别个都是选个礼物送,你这算啥,送钱。媳妇说你管得着?
她是怎样呢?快过生日了,给自己选一个礼物,挨个找我、她爸妈,和她几个闺蜜,A你愿意赞助多少,B你呢,C呢……好,还差500元,她自己掏腰包补上。相当于大家一起送了一个礼物。
这算啥呀?刚开始我不理解,没有人情味,老子给了钱都没一样东西是我送的。她说这条项链的这一小段是你送的呀!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送我一整条,可是你只愿意给那么多呀。
后来我想通了,这个方法不错,你看媳妇工资不高,人家用的东西挺好,人家搞集资,搞众筹,拼多多嘛,拼起来就多了。
在发达的大城市,你能送的东西,他想要的东西,都可以一键下单,快递直达,送钱是最贴心的。
人们的心理接受有延后性。从货币发明到现在,多少年了,人们还是不太接受直接以货币形式送礼。微信红包刚上市,人们也不太接受,总觉得真正的红包才有红包的感觉和人情味。
换一个角度看,偏远地方存在个问题,你送钱他也不太有机会去买,到农村的快递物流还没畅通。其次,人们长期偏居一隅,也不知道有啥新奇好东西会特别喜欢,他想都想不到,你买回去他会开心激动。给钱呢?他只能想到这钱可以买他见过的东西,没有新奇感。
我是最最厌烦出行携带行李的,年底回家前就跟丈母娘声明:不要让我带礼物、特产或者任何别的东西,我不喜欢带东西,你们不要让我带,我回来的时候也不会带那边的东西。丈母娘开明,直接转钱了……
我回去的时候还是带了点礼物的,都是带给哥哥姐姐们的孩子的。跑去方所买了一包书,我自己挑选的。这个是钱没法做到的,钱可以买到书,但是不能轻易买到我的鉴别能力。
乡镇县城,甚至是地级的市区,一是没有好的书店,二是缺乏优秀的读物。家长们对儿童读物的要求不高,市场提供的水准就不高。
扯句闲话,昨天看到一大学同学朋友圈晒娃,配句文案:陪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我闲的蛋疼,评论:毒害孩子,从小抓起。同学很诧异,教小孩子《弟子规》不挺好吗?
她那孩子,没不会说话走路呢,婴儿,拿本《弟子规》给他灌输,搞笑的吧?
首先,这么小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给他安全感,就是呵护好,让他觉得自己被稳定的守护着,不会被抛弃。
然后,婴幼儿需要早教啥,需要帮助他感知世界,给他看形状、看色彩,看动态,听声音、听节奏、摸各种不同触感的东西。五官开发的敏锐丰富,由此建立起畅通发达的脑神经回路,他才能更好的感知世界,才会聪明。你给他读《弟子规》,他这时候连逻辑能力都没建立,把他搞糊涂。
还有,《弟子规》根本不该给灌输给孩子,这都什么时代了,还抱着老祖宗训子弟的小本本。孩子那么小,给他那么多条条框框,心灵都被束缚住,以后怎么会有飞扬的、活脱的想法。
小孩子,好好建立安全感,帮助开发五官感受,长大点教会基本的规矩,怎样跟小朋友相处,怎样养成卫生习惯,怎样去感受其他人的感受(同理心、共情),就够了。
所以市场上的儿童读物有太多的糟粕了,什么《弟子规》,什么唐诗三百首,不如唱几首儿歌。
好,拉回正题。所以送礼物,如果你不能贡献自己独特的价值,那就送钱吧,人们都喜欢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