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性好的人,挪用了20万公益资金,结果在1米深的泳池里淹死了。
你相信报应吗?
“老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人在做天在看着呢。”说起这件事,李老师就忍不住唏嘘。
她做了二十七年的公益,全中国差不多都让她跑遍了。
李老师和她的同事们见多了大风大浪,什么离奇曲折的事儿都经历过,公益远远不止我们外行人看上去那么简单美好。李老师去到地方,为了一笔资助款项,难免和各个部门势力斗智斗勇。
从前去偏远地区做公益,民访调查时听不懂当地语音,大家怕被坑骗,李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就想了个法子,给念过书的当地小孩买糖果,请他们当翻译。孩子心思单纯,听到什么就说什么,最让人放心。
做公益,每一分钱该怎么花,花明白,花得值,能帮到真正需要的人,才是最难的。
有时候为了一个项目,在当地选拔人才,李老师一行还要招人,通过笔试、面试,层层考核,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为了保证对人才的尊重以及任选人员的能力公正性,还要在当地公开名次分数。
李老师说,我们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公益事业,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尽量减少国家的负担,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或许大多数人理解的扶贫是给贫穷的地方捐钱捐物。
李老师通过多年和同事们奋战在基层的经历,感悟颇深:
我们扶贫,扶的不是金钱,扶的是精神上的匮乏。
任何人之间,不管你是谁,在做什么,只是社会分工不同。
我们只是尽我们所能去推广这些概念,让大家知道我们生而平等,但也不是绝对的平等。
二十多年前的贫困地区,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小孩子穿的鞋磨穿了鞋底,满是补丁的衣服和冻得稀溜溜的鼻涕,让人心疼。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即使给到他们需要的物资,只能解决暂时的饥寒,但不能解决实质上的问题。
李老师他们还想到了农村担保制,先给农民一些预算支出,让他们联名担保,5家为一组,等他们种地有收成了,或者养的鸡啊、鸭啊、牛啊、猪啊到集市上卖了之后,再找李老师他们还钱。
李老师还特意提到了中国农民的信用非常高,对农民屡次竖起了大拇指。
他们会按时如数的归还贷款。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既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开销,同时也带动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想到这么多年的公益事业,李老师满是欣慰。
除了公益事业,李老师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有想法有规划的人。
家里布置的温馨舒适,对自己的严于律己,时刻干净整洁……李老师对生活的态度和认真让人肃然起敬。
李老师对建筑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每去一个景点,都会请导游解说这里的故事。特别是博物馆,李老师坦言道:最大的愿望是把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都走一遍。
从92年,投身到公益事业一直到退休,李老师都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热情。
退休后的生活和安排可以有很多,但是李老师毅然决然的再次回到自己热爱的公益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李老师说,我们终其一生,不管什么年纪,都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公益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哪怕我们一年就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叫做公益。相由心生,我们的面貌也会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变得美好而年轻。
另外,李老师对年轻人真诚的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有想法、有理想,不要过掠夺式的生活。想要什么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争取。一定要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去社会上勇敢的闯荡,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在中国,只要你肯努力,有思想,就会做成任何事情。
我们的一生,能够为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并认可这份职业,是多么的珍贵。
李老师提及国内外公益的区别,在国外,越是富有的人遗产税越高,有些富商一方面出于遗产税的考虑,一方面想做些善事,就会把遗产变成基金,这样一来子女可以在基金会里担任职务,从中获取便利。
中国古代就有“公益”一说,只不过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施舍。历史上,大家族逢年过节会偷偷施舍穷人,这是一种传统。后来,有了各式各样的扶贫,各种基金会,社会公益组织,才有了“公益”一说。
做公益的底线就是人品,李老师说,不论你做多大的公益,首先你要人品好。
无论什么时候,人的一生,都有坎坷的时候,不会一直顺风顺水。困难的时候,我们怎么解决它,怎么活在当下。是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尽管工作量很大,每天除了繁忙的工作之外,李老师总能井然有序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让更多人的生命里看到光芒,看似平凡普通的工作,李老师坚守了二十多年。
你有没有想做的事,想追的梦,又坚持了多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