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
今日读书感悟:莫让“提问”成“问题”

今日读书感悟:莫让“提问”成“问题”

作者: 浅池溶月 | 来源:发表于2024-07-31 07:07 被阅读0次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共同编织的梦想之舟,而课堂提问则是这艘船上不可或缺的罗盘,引领着思维的风帆破浪前行。今日,随着郑英老师《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一书中《莫让“提问”成“问题”》一章的深入阅读,我仿佛被带入了一场关于教学艺术的深刻对话,对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有效性与策略性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一、课堂提问的“走调”现象:审视与反思

郑老师开篇便直击课堂提问中的“走调”现象,那些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的问题,往往不经意间成为了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绊脚石。这些“走调”的提问,或过于浅显,无需思考便能得出答案,导致学生思维惰化;或过于深奥,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探索的兴趣;更有甚者,问题模糊不清,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作答。这些现象,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课堂提问绝非随意之举,而是需要精心设计与深思熟虑的艺术。

二、“走调”问题的成因分析:深层次的探索

在探讨“走调”问题的成因时,郑老师从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她指出,教师自身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对学生学情的把握程度、以及教学理念的先进与否,都是影响提问质量的关键因素。若教师未能深入研读教材,未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便难以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此外,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多元引导和培养。

三、智慧地设置课堂提问:策略与实践

面对“走调”问题,郑老师提出了智慧地设置课堂提问的策略,从她所列举的几个策略中,我意识到要想让课堂“提问”不变成“问题”,这不仅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她提出的几条策略,我觉得好的提问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启发性: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正如郑老师所举的课例,那些能够触动学生心灵、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层次性:问题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这样的提问方式,既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开放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情境性:将问题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或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情境化的提问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感悟与启示

通过今日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教育智慧。提问,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否设定好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更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只有当我们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学情、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时,才能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不仅是一本关于教学艺术的书籍,更是一本启迪智慧、引领成长的宝典。书中郑英老师多次讲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各种应对和反思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语言优美,文辞流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呈现了目下课堂的各种样子,要想课堂上有我的生成和机智,需要的是教师自己身底蕴,更需要教师不断去实践反思探索。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们须以郑英老师为榜样,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声有色、充满智慧与活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读书感悟:莫让“提问”成“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fg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