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有一种感觉,似乎善良的人才越容易受到伤害,
好人没好报的现象屡见不鲜,
渐渐地,我们都不敢再去帮助别人,
我们好像失去了作为一个善良的人的权利。
“圣母”这样的词被我们发明出来,
去讽刺那些帮助别人,却反被伤害的“善良者”。
事实上,善良需要锋芒,不是无原则的利他。
孔子三句话,帮你明白圣母是真善良。
好人没好报?老实人难做?三句金句,点醒你(豁然开朗)
01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讲大信用,却不讲究小信用。”
有一个故事,孔子要前往一个国家,但是却被盗匪拦截了,
盗匪要求孔子承诺自己不再去这个国家了,就放了孔子。
于是孔子便承诺了。可等盗匪走后,孔子却继续前往那个国家。
所以说,因为孔子失信于强盗他就不是一个正直的人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在小信用之上有大信用,
在小仁小义之上,有大仁大义。
伤害人是不对的,但见义勇为伤害了贼人就是善良的。
真正的善良,不会把眼光局限在细枝末节之上去钻牛角尖,
而是怀着公义之心,去从更广大的角度去看问题,
去思考是否能让最广大的人受益。
02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孔子说:
“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有仁人啊!’
他要跟从井里的人一起跳下去吗?”
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对于君子,可以让他来到井边,
但他不会陷入到井里;可以欺骗他井中有仁人,
但是他不会因为被欺骗就犯糊涂。”
其实,这里孔子就很清楚地说明了,我们不能提倡“愚仁”,
也就是我们怀着善良之心,行善良之举,
但是不能鲁莽行事,不能把自己也给搭进去。
因为在井边保全了自身,还有办法救井中之人,
而自己如果也身陷其中,则自身难保,何谈行仁呢?
当然,这也不同于明哲保身,而是一种依托于智慧的善良。
0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的人说:“要用仁德报答怨恨,怎么样呢?”
孔子说:“那杨德华,用什么报答仁德呢?
用正直去报答怨恨,用仁德报答仁德。”
以德报怨式的善良是被孔子所反对的,
事实上,那不是真正的善良,而是一种对施暴者的纵容。
那么,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孔子提出了一种公义。
因为以怨报怨,总是掺杂个人的怨恨情绪,
那么就有可能过度施加伤害,导致冤冤相报。
而如果以正直的公义作为尺度,去惩罚该惩罚之人,
原谅该原谅之人,那才是君子的作为。
所以我们善良的尺度也是这种正直公义,而不是以德报怨,
因为那种善良,看似是宽恕了别人,
但事实是纵容,结果就可能是让他伤害更多人。
晓角心语:
从孔子的这三句话看出,善良之人,不是一味利好别人,
而是内心有一种对大仁大义的把握。
不会拘泥于小节,也不会只把自己的善意施与眼前的某个人,
而是用广阔的胸怀,去把善意,是施加给广阔的大众。
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的善良才是真善良,才不是所谓“圣母”,
才能让人们越来越敢于善良。
我是晓角心语,专注情感写作与咨询,愿我的文字能滋润您的心田,愿我们都能过好当下的每一刻,不负此生。
喜欢就关注我吧。
原创不易,点个赞再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