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主打就是一个慢节奏。
今天是星期天,睡到自然醒是必须的,起床之后,拉开窗帘,温暖明媚的阳光迫不及待地挤进来,满屋子都是暖暖的。
起床后打开手机,看了一场心理学直播,一边进行一番洗漱,洗好衣服,简单打扫一下卫生,把昨天老妈给的芥菜用烧开水烫好,加入甜酒醪糟,放到一个容器装好密封,就等着过两周发酵好就成了醇香酸爽的水渌菜了,嗯,应该就是平时大家说的泡菜吧。
今天我们这里有很多村子惯节,我们这里有惯节的习俗。所谓的惯节就是每个村子约定一天专门接待来做客亲朋好友,全村统一在那一天准备好酒好菜和各种点心糍粑等等,亲戚朋友就会在这一天准备好一些礼物来做客,在我小时候,跟大人去惯节带的礼物大多是面条或者干米粉。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我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改为买一袋袋装的苹果,后来我工作之后就是进入零零年代了,那就很多人都送各种礼盒,或者买一箱苹果或者买一箱方便面,现在去别人家过节就大多会提溜一箱牛奶。
去惯节的所乘的交通工具也见证了农村的变化。我小时候去惯节大多是走路去,为了去惯个节走上一两个小时的路是很正常的,我也很乐意跟着去惯节,因为那时候只有惯节才能吃上有鸡鸭鱼肉的丰盛的饭菜。如果更远一点就得骑自行车了,后来,我初中之后就坐公交车去了,因为那时候的公交车在乡镇之间比较普遍,车次也比较多,但是下车之后很多村子还是要走很远的路。再后来,我师范毕业出来工作之后,越来越多人家里都有摩托车了,于是去惯节的交通工具就变成了摩托车。而且乡村也开始了道路硬化工程,很多小村庄都有了水泥路,不再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泥水路。我工作了十年以后,大约2010年,小车开始多起来,去惯节的交通工具就以小车居多了。乡村的路就显得特别狭小,一到惯节进村的路就会发生交通堵塞了。大约2015年左右,各村开始拓宽路面,有的是政府拨款,有的是村民自发集资,把进村的路修成两车道。去惯节的路开始变得畅通无阻。
我们今天也约了三两个好友一起去惯节。因为这个节日离春节比较远,也不是什么公共假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大多不会回来,村子里以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所以,进村惯节的人也不算多。乡村的风景特别美,山峰秀丽,田野上的树木随便拍都可以形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如果取景画成风景画,大概并不会亚于那些世界名画的风景。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应该是外出务工的乡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最深的乡愁,因为这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的尽头是他们的童年,有他们的家和牵挂他们的父母和儿女。(未完待续)
我们去惯节的村子就在我们的一个景点——百里水墨田园里面。本来这里是一个赏荷赏景的地方,叫做荷塘。不知道哪里请来的设计师,把好好的一个秀丽的小村庄,美美的一片荷塘圈起来,变成了一个景点,以为这样就可以变现了,拉动地方经济,没想到这个设计方案破坏农田,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结果根本没法通过审核。于是他变成了半拉子工程。
进到村庄,虽然是过节,一片安静,完全看不到小时候车水马龙的喧闹。总觉得乡村正以无法阻挡的速度快速老去,山风依旧拂过山岗,花草树木依然在四季交替之中绿了又黄,春花和秋叶在季节变换之中悄然落下。
吃过午饭,我们穿过几个村庄,散步到有机农夫园地。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我还是感叹它的秀美。但她恰似一位养在深闺记得姑娘,仿佛她的美就是也可绽放自己的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