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芯语,一个习惯早起的大婶子,践行“运动减脂读写”高效生活的长期主义者。
前几天,姐姐写一篇父亲的公号文,赢得76位网友关注公号,2.3万的阅读量,点赞也过百,空前迎来一波流量。今天是父亲节,我也跃跃欲试,期待您驻足。
01
我父亲是1947年生人,很“荣幸”抓住那次大运动的尾巴,作为高三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
因为我家本身就是农村,父亲无需再到边远农村插队。带着激情,响应号召,20岁的小伙子在广阔的农村大有作为。在那时,书本里的知识在农村用到的少,农村需要劳力,需要能干体力活的人。
读书十二载,正逢收获的时候,却要求去做与脑力相背驰的事,开始凭着激情能承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拉板车磨破肩头,挑粪挑水,闻臭捏泥巴......多少个深夜,在抚慰淋湿的心?坚忍着,期待重回脑力工作学习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等待是痛苦的,等待也需要生活。这期间,多少次招工名额都擦肩而过,仅剩下煤矿工人职位。曾经的骄子,从小到大,学习优秀,在市重点学校一路绿灯,怎么放下身段去地下挖煤?
年轻气盛的父亲,不愿意托人找关系,他要凭自己的实力闯一片天地,煤矿工人很苦,还伴随着塌方等危险。这又如何?不需要家人去求情,自己占主动权,完全可以胜任。再说,困难是暂时的,光明终将会来到。
就这样,父亲在本地煤矿挖煤一年,结束后,随着单位集体转移到隔壁市挖煤,一去就是十载。这十年,父亲在繁重的体力活外,仍然报当地电视大学,进修高等数学,微积分......
在他内心深处,可能还希望自己的知识会有用武之地。1978年恢复高考,多么喜人的消息。父亲从事煤矿工作十年,书本并未搁置。当兴致冲冲报名时,一记棒喝:不可以参加高考。
父亲异地工作十年,直到1981年,才调转回本地,继续从事体力工作,当一名轧钢工人。轧钢工作很辛苦,几百度高温熔化铁水,铸造各种模型,汗流浃背是常态。
父亲从事的是特殊工种,55岁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当时,我还在读书,父亲转到药厂去扛包负责我的开销。真正退休,一直到现在和我母亲在家里老屋种田种菜,颐养天年。
02
上文说到,父亲无法参加高考。个中原因是苦不堪言。
我父亲8个月大的时候,我的祖父被另一个组织随机带到宝岛,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后来得知,在1960年,因病离世。(这是后话)
年幼的父亲跟着我祖母后面,开始艰难的生活。在当时,正是大跃进,饿肚子的时候,大环境不好。一个妇人带一个年幼的孩子更不好过,我祖母识一些字,懂一点儒家文化,硬气地带着年幼的孩子在老家等待。为了吃喝,带孩子回娘家,找自己姐姐接济,随着年幼的父亲长大,一路小学初中高中读书,我祖母不得不跟随人流到大上海做保姆。大人在外不易,孩子在别人家也不好过。
年幼的父亲开始在东家借宿、西家蹭吃,虽说是亲戚,但毕竟不是自己父母,不是自己家人,畏手畏脚是常态,以至于多年以后,父亲宁愿自力更生,吃苦受累,也不会搭借别人顺风车。
父亲总认为自力更生是唯一出路。他苦苦钻研自己的学识,也严格要求我们。哪怕在煤矿工作,仍然坚持学习。
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1978年第一届高考来了,当他兴致勃勃去报名,在那个年代,政治审查是相当严格,因为我祖父的原因,直接将我父亲挡在门外。我想,那时的他,应该很无助吧!所有的希望,付之一烛,该有多毁灭。
自此,父亲把希望寄托于我们兄妹,要求我们自力更生,学真本领。学习上,让他失望。工作上,他一如既往地要求着,哪怕那个时候,他初高中同学身处要职,只要他吭一声,都有可能借势改善生存方式。父亲是拒绝的,不与同学联系,只是深耕自己。
记得1981年责任田到户,父亲一边上班三班倒,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农田里挖土,为了省钱不买化肥,让妈妈将稻草包扎有机肥,然后他将田里的土一遍又一遍堆成土包子焚烧。
03
我一直不理解父亲,他本可以生活的更好,却选择这条坎坷的路。
要知道,在父亲刚离校的时候,大队里让他去当教书匠,他拒绝。后来,亲戚见他会读会写,引荐他到大队部里工作,他拒绝。他对我们要求严格,经常关心国家大事,引古论今,说些名人名事教育我们。
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吧,从小寄人篱下,当够了小心翼翼。成年后,他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哪怕荆棘密布,也不要受制于人。国家大事,谈古论今,名人名事......这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这是不妥协体力人生的最后倔强。
理解父亲,特别是近几年,自己的孩子大了,不听劝,有自己的主见,任性......非常理解父亲对我们的恨铁不成钢,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助感。
泪目!或许这就是人生吧,缺憾也是一种美。只要我们大家健康、平安,和谐的过一生,锦上添花就随意吧。
写 在 最 后
父爱无言,却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父亲如峰,峻岭之外更显坚毅;父亲似海,广阔无垠更显包容。愿天下所有父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一直不敢提笔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担心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写不好实际的美好。今天就着节日,提笔练习,不断更新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