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二次读前挑战单
1.请回看第一次共读设置的三个问题,你认为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到哪几个大观念?在共读之中和之后对你来说存在感最强的是哪个观念?谈谈你的理解,有可能还会涉及你对它的应用。
1、学习的主体性
是以成人为中心还是以学习者(儿童)为中心
2、基于问题的对话
成人和教师如何提出好问题,调动儿童运用已有经验(前知、前见、前理解)了解儿童认知冲突,通过不断对话(提出好问题)达成临时性共识。
3、前知、前见、前理解,基于“理解式”学习迁移到生活与环境的互动中。
最强的观念:前知、前见、前理解。
在生活中反观自己的已有经验是什么?经验释放出来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已有经验的冲突中产生对话。基于当下去追问是自己的什么前知、前见、前理解导致的。
2.请看一段书中文字,或找出回放视频听一段王校的解读,看或听的同时重点是观察并记录下自己大脑内正在发生的感受,和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我们中国当下,我们的教育其实还根本没有脱离早期的读、写、算这样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仍然把教育理解为:技能的习得,技能的操练。确定性知识的背诵,一种记忆和一种复现。
当然,这在过去来讲,这种教育的普及化,它是一种进步,但是显而易见,它是有问题的,特别是伴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这些是不够的。所以今天的教育发达国家,或者说教育改革的方向、趋势在哪里?应该从技能教育。通过反复的机械的操操练、背诵、记忆,这种技能化的教育转为培养儿童的高级思维能力。现在国家在提倡我们要关注儿童学习的核心素养,要培养儿童能够适应未来时代最重要的核心素养,而这种素养它不是机械的、反复的去操练,他不是从外部来背诵、记忆大量知识和信息,而是要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确保儿童在新的时代。或者新的情境当中,他可以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创造问题,这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这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也是认知科学范式的变革,它带来的是教育的变革。
3.有人说现在的学生被安排得时间和规划几乎排满了每一天每一时,最好是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但是现实如此,很多时候是无可奈何。对此观点,你会从哪些角度来分析?
1、学习的主体是谁?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传习录》阳明先生有说到: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能戒慎恐惧之心者,是良知也。成人(教师、父母)皆应能戒慎恐惧之心。发展出基于(儿童)的良知之心。
2、“理解式”学习的教育方式,不是无时无刻都灌输。基于问题的对话。不是单一知识点灌输。向学生提出好问题,了解儿童基于问题(调动前知前见前理解)所产生的认知冲突。形成对话。通过好问题的不断追问,达成临时性共识。将学习迁移到生活和环境的互动中。将而非死记硬背、机械的练习。
《未名湖读书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