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微信好友里有没有一个或者很多,特别喜欢发朋友圈的人?
小来有。
晴子就特别爱发朋友圈,每天三条起步。
今天吃的餐厅不错,发一条;
今天的自拍美美哒,发一条;
看了新的电视剧、小区种了新品种的花花草草、隔壁家的猫生小猫了...发一条又一条。
作为晴子的好友,朋友圈总被晴子刷屏,由于内容还算有趣,大家就权当她一个童心未泯的话痨。
但上个月开始,晴子发朋友圈的频率直线下降,以前是一天三发,现在是三天一发。小来很困惑,忍不住找她一问究竟。
我故意逗她:“如果你被绑架了,你就回1。”
晴子说:“???啥意思?”
我说,那你最近怎么都不发朋友圈了,感觉像失联了一样。
晴子一秒回了3个哈哈哈,说:“因为我脱单啦!我想说的话,想分享的事都对我男朋友说了,就懒得发朋友圈了。”
她的回答除了让小来我吃了一大口狗粮外,还想起一句话——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孤单。
但现实往往是,生活永远有故事,那个可以倾述的人却不是时刻都在。所以才会有像晴子这样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他们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倾述对象,所以拿朋友圈代替。
比起跟朋友倾述的自由,发朋友圈就复杂多了。从打字、传图到点击发送,整个过程多得是外人看不到的小心思。
为什么我知道?因为小来我就经历过。查遍网络,只为了找一句好的句子,下了一堆P图软件,只为了把要发的照片变得完美。
好不容易点击了发送,但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我反而变得更紧张,不到三分钟就忍不住看一次手机,等着那个红色数字的出现。像信心满满的上交试卷后,等待老师评改的学生一样,期待着某某的点赞,某某的评论。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需要的真的是点赞和评论吗?当然不,我在意的是别人对我的认同感,和我在对方心里的存在感。
收到赞,代表我获得了别人的认同,收到评论,代表我在对方心里是重要的,或者特别的。
当精心准备的朋友圈收获点赞和评论时,我很暗喜且毫不意外,真正意外的反而是无人回复的尴尬。
有一次,我准备了很长一段话发到朋友圈,20分钟后,我收获了第一个赞,再过20分钟,我删了那条朋友圈。我失落到好似失恋,而这件让我开心的事,也变得没有那么值得开心了。
当你把一份期待寄托在别人身上时,就一定会有失望的一天。
这太可怕了,我暗暗告诉自己别那么看重朋友圈。
我们总问,什么是最好的生活?
在小来看来,最好的生活是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热爱中去。当我们的注意力被虚拟社交占领,忙着体会点赞和评论带来的快乐时,我们正在失去更为珍贵的东西。
你也许也看过这条新闻,8月5日下午3点左右,北京一对8岁双胞胎姐妹在山东青岛黄岛区万达公馆对面沙滩走失。
孩子父母第一时间报警,每个人都期待着警方发布双胞胎平安找回的消息。然而,第二天,警方发布消息,在海面找到了双胞胎姐妹的遗体,均溺水身亡。
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说:“等我看两眼手机发个朋友圈,再抬头看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不见了。”
很想象家长该如何再面对自己手机里的那条朋友圈。
生死是瞬间的事,感动、快乐、美好也是,错过了,就过了。
当你约朋友吃饭,为了拍照你说不忙着吃,等菜上齐,自然就错过了美食最好的口感。
当你和家人出去玩时,你对着自然风光拍各种角度的照片,自然就错过了眼前的美景。
当你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过生日时,你忙着给蛋糕拍照片好发朋友圈,自然就错过了老人满脸的笑。
我们不沉迷于朋友圈,却想看尽生活里的平凡风景,更深刻感受到那些感动、快乐和美好。
杨绛曾经说过:“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重要的不是你几天更新一次朋友圈,从中收获了多少赞与评论,不要被朋友圈绑架,从而收获内心本身的快乐和幸福。
重要的是,离开网络,你依然爱着自己不加修饰,不加滤镜的生活。就算生活还没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也不热衷于通过朋友圈的装饰去欺骗自己的内心。
希望从今往后,我们发出去的每一条朋友圈,没有假装,没有刻意,没有讨好。
只有,我喜欢!我乐意!
发朋友圈
你怎么看?
早啊,我是小来。
或许所有的物种都需要与同类产生交流沟通,人类靠语言,靠文字,动物则靠叫声。
有一头灰鲸叫Alice,因为它的叫声频率与同类不同,所以无论它在深海里如何鸣叫,都不会被它的同类听到,科学家说它是全世界最孤独的鲸鱼。对灰鲸Alice说,也许不能被其他鲸鱼听到很孤独,而对人类来说,不被理解更孤独。
最近你对发朋友圈这件事怎么看?你更愿意分享什么内容到朋友圈?
我是草根阿瑞,一个有故事的互联网人,期待与你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