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几个月来,一直没有精力好好地静下心来,真正地写你自己满意的东西,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一直在摸鱼”!
这个词我已经在朋友圈看到过多次,也是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内卷,网络流行词,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其实,我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到底啥叫“内卷”,在网上也没看到我能理解的说法,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去思考。
内卷首先是内部竞争。记得以前公司工作时,在同一岗位上同时招了两名实习生,面试时感觉两人个性不同,有一定的财务专业基础,在学校也是各有所长,但一个月下来明显就发现有差距了,跟她们交流时就感觉思路、想法、追求都出现了偏差。我觉得对于刚踏上社会的朋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A实习生认为,虽然我是财务本科专业毕业,但刚踏上工作岗位,对于单位来说就是新人,对于自身来说就是白纸一张,所有的东西都得熟悉、学习,首先得熟悉环境,每个人对于陌生的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要熟悉周边的人,知道他们都是从事何种岗位,如果碰到问题,我得知道可以向谁请求支援;然后就是需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和岗位职责,上班时要多学习,多听师傅的指导、培训,下班后得自己琢磨,多问几个“为什么”,尽快地融入。
B却是另外一种想法,我还是名学生,本来就是来社会实践的,我不一定在这长久地工作下去,只要能混过去就行,不在乎对企业的了解,更不在乎所谓的融入,我做自己想做的。上班8个小时已经挺累了,下班时间是属于我自己的,我想干嘛就干嘛,考虑那么多干嘛。
三个月的实习期到了,你说让我写实习评价会有什么结论!正好单位需要招聘一名会计助理,如果是你会选择谁?
内部竞争并不一定要打擂台,其实只要看如何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即可。没有对比就不会有伤害这句话得改一下,应该是没有竞争就不会有突颖而出。
其次是内部平衡,尤其对组织架构复杂的集团管理单位,其实就是有很明显的平衡机制。以前我在国有企业工作时就是这样,由于管理机构庞大,岗位职责细化,分条线、分版块流程化管理,这种模式就经常会出现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意见不一致,导致效率低下,互相推诿,还都没有错,最后还得上一级领导出面协调,要么各打五十大板,要么都得表扬坚持原则,然后拿出一个折中方案。也许这时候已经都已经淡忘了初衷,结果已经不重要了。
记得有件事,2007年时候,我们企业更新了一套合成塔,淘汰下来的就放置在现场,既影响美观,还有安全隐患,五月份时钢铁价格达到了历史新高,有人就提议处理这批废料,但实际操作就碰到问题了,设备属于合成车间,属于下属分厂的资产,他们不提出来处理,集团废料管理部门无法处理;其次,这种设备属于生产副总管理,提出需要评估是否有可利用价值配件;集团财务又提出,属于大型固定资产报废,需要有处理审批流程,还需要查看固定资产剩余价值。各个部门意见不一致,而且各自了解了处理的行情不一,都不同意其他部门的处理意见,最后还专门是召开了总经理会议,首先肯定各个部门的意见都是有道理的,要求各部门充分沟通,拿出一个最合理的处理意见后执行,等达成共识准备处理时,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当时评估的单价已经下跌了2000元/吨,白白损失了20万。而且淘汰设备露天堆放在现场生锈,价值一直在贬值。
然后就是内耗,顾名思义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本职的重要性上,不首先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仅注重本部门的需求和得失。部门之间为了利益分配争论的面红耳赤,甚至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这种精力耗费太多,势必影响情绪和外部业务的拓展,企业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失,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为内耗买单。
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对内卷的一些片面理解,希望学习到更多权威的诠释。
先摸了鱼再说,明天完善,昨天想着今天还有时间写,难得休息一天,偷个懒吧!今天白天没时间,晚上想起要交作业,就赶快起个头,但没有真正的思路,短路了,还是早上最清醒,明天早上再看吧。抱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