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哇,我是Betty。
你是否觉得人生诸多不顺,万事诸多无奈?
你是否常常对烦琐的生活、无聊的工作感到乏味?
你是否经常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身心疲惫?
你是否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你是否迷茫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或许可以带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
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间一问一答,读起来像是拨开层层迷雾,颇有种悟道的感觉。
书中尤其有几个观点, 如:目的论,课题分离等等,颠覆了我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让我从完全不一样的视觉去看待一些事情,也因此得到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
01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首先,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原因论”和“目的论”。
所谓原因论,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你的痛苦,你的行为习惯,都可以从过去找到原因。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也就是因为之前的原因,所以导致现在的结果,所以被称之为原因论。
何谓目的论?阿德勒坚决否定了心理创伤学说,他坚持认为,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 所谓的心理创伤– 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也就是说,现在的行为是由我们的目的决定的。这个听起来非常让人费解。换种说法就是:我们是按照头脑中的“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是所抱持的目的决定了我们如何行动的。这个观点恰恰是跟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的。
用大白话讲就是:过去的经历只是一种客观发生的事实,过去本身并不能决定现在,是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现在过得幸福还是不幸福都取决于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看法和诠释。
打个比方,学历不高,长相也很普通,这是客观事实,但如果因为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产生自卑的情绪,进而导致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最终就只会让自己过得压抑而不开心。
但是,如果你换个思路,学历不高,可以继续深造或者通过持续学习得以提升;而长相外型条件这些都是父母给的,是不可能再改变的,倒不如坦然接受。但你可以改变的是你的思想,你的脾气,你的修养…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经历过的一切都将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由内而外的体现在你的行动和气质上。所以,用平淡之心去接受无法改变的事物;用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物;用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以前发生的事情皆已是事实,无论是天生被给予的,抑或是痛苦的经历,都不可能再时针倒转,那么唯有接受并放下再继续往前走。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那么我们要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呢?正是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自己的人生并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那么你是要选择过得开心一点呢,还是烦恼多一点呢?你自己选吧。
02 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有一句话:“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一语道破了货币的本质,也道出了我们是可以通过金钱得到财富自由。书中哲人问了一个问题:假设你得到了金钱方面的自由,但仍然无法获得幸福,这种时候,你所剩下的是什么样的烦恼和什么样的不自由呢?
答曰: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 寻求认可和活在别人的期待中都会带来不自由。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认可欲求”。我们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肯定,继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于是就有了很多故事,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念了爸妈希望的专业和学校,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因为爸妈的一句“为了你好”而匆匆走入婚姻,也不去思考这个人是不是合适自己…… 多少年之后才回过头来想,我当时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就好了… 但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还就没有“如果”。
这些不自由的选择背后隐藏的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满足别人的期待,那么,最终就只能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人最终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所以,你不必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必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第二, 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会带来不自由
首先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那就是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那么要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
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举个栗子:
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为什么呢?因为在接受完心理咨询辅导之后,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是否愿意做改变,这些统统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应该干涉。当然,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能妄加干涉。
有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走出剧情》里的一个概念“界限”。
界限即自由,当我们能够尊重每个人的界限时,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李雪老师的“如他所是,活好自己”,跟这里的“人生课题分离”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不管是家人,朋友,同事,我们首先要分清楚到底是谁的课题,也需要放开别人的课题,这样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相对简单很多。
03 结语
生活给了我们各种束缚和烦恼,而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试图让我们走出这些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束缚一:过去的经历。阿德勒想借用目的论帮助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过去并不决定现在,也不代表将来,但却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诠释过往的经历。
束缚二:人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的绝大多数困扰都来自于他人的期待和评价,而很多人又喜欢以“爱”之名来操别人的心,借着“都是为你好”,继而绑架和支配别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就如同每个独立的个体一样都是独特,且分离的。我信任你,这是我的课题;但你如何对待我的信任,那就是你的课题了。如果我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对方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样人与人之间会变得简单很多,也没那么多的烦恼和纠结。
束缚三:未来。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已是客观事实,未来根本不存在,而只有此刻才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这样才能让你的未来充满无限种可能。
我们最终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承担选择的后果,阿德勒的心理学教会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从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但是,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无畏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要选择哪一个?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