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霞辉:从教育行走舞台成长起来的乡村女教师(图文完整版)

刘霞辉:从教育行走舞台成长起来的乡村女教师(图文完整版)

作者: 刘霞辉 | 来源:发表于2020-09-20 23:47 被阅读0次

    刘霞辉:从教育行走舞台成长起来的乡村女教师

    (为了弥补直播电脑出现问题不能同步ppt,特意整理图文版。直播链接:https://wx11dc9f7391d8a16d.wx.ckjr001.com/kpv2p/9prg6j/#/homePage/live/liveDetail?liveId=223818&refereeId=qg636bq)

    各位教育行走的美仁们,进来的新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湖南怀化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从教育行走舞台成长起来的乡村女教师”

    在分享之前,我需要隆重感谢,感谢丁雪梅老师的热情介绍,感谢李晓霞老师给予的机会,感谢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提供的行走平台,同时也感谢勇敢的自己。

    参加过教育行走的美仁们都知道:“教育行走”不只是一场场讲座,而是帮我们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这扇窗指引我们走向新的教育旅程,发生全新的教育故事。

    参加过教育行走的老师们都会庆幸自己的幸运,遇到了大爱的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在这里每一个老师都能被看见,每一个老师都是主角。比如我们第一期分享的赵健汝老师,她是甘肃省骨干教师,她遇到“教育行走”后,更加坚定了她的教育勇气,让她变得更加优秀。第二期分享者丁雪梅老师,“从0到22万字的教育行走之路”,她说不仅是一次分享,更是对自己近几年学习成长的一次梳理。今天的分享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我们三人都是18年开始参加教育行走的,同时我们都是朗诵-书法-旗袍秀的表演者,因为教育行走,让天南地北的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张文质老师说“教育行走”是一个草根的、民间的教师研修活动,确实,从发起人到与会专家都是公益行为,从名师到普通教师都是自费参加,而且是抢着参与。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那一个。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我成为一名正式的老师之前,先遇到了“教育行走”,遇到了张文质老师,遇到了刀哥,遇到了李晓霞老师,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美ren们。

    说起我和教育行走的缘分,还得追溯到两年前。2018,那年我31岁,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宝三岁半多一点,小宝两岁不到)。记得那年6月,我拿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同时通过了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公招考试。7月,我经我导师的推荐,报名参加了教育行走。可以说“教育行走”为我的教师职业生涯烙下了温暖的底色:

    因为在我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前,我已经被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无私的教育大爱所感动,被众多知名专家的公益行为所感动,被来到现场的优秀教师们所感动······在那一刻,我暗自下定决心,我要不忘初心,做一名有情怀的教师。

    18年7月21,“教育行走”的法定日期,我在宁波光华学校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张文质老师、谢云老师、李晓霞老师,以及我们早早就在网络上打的火热的美仁们。那一年我作为书法-朗诵-旗袍走秀节目的策划人“一炮而红”。

    (记得当时被李晓霞老师临时采访,着实吓了一跳,也不知道当时的临场发挥有没有囧态百出。

    )很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任何舞台经验的我,没有想到召集大家拍个集体照。这是晚会结束后其中的部分成员的合影,后来,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经常互相问候关心(我来说说名字哈:从左往右,露出半边的是陈群莹老师、王亚男老师,我的同门师姐康燕、王丹凤老师、同门师姐刘双老师、我、同门师姐美丽-倩倩、徐西霞老师,中间就是我们的两位男神,接着就是张洪娟老师、古雅儒老师、张蓉老师、刘宇娟老师、赵健汝老师、王莉莉老师)。

    刀哥说不参加24号的晚会是不完满的“教育行走”,在看到李晓霞老师24号下午发布节目征召令,我一股脑的又报了名,因为有了旗袍秀的人脉,人员一个小时到位了。表演什么呢?灵光一现,兔子舞,要嗨翻全场。利用晚饭时间教组员们动作,进行了队型的编排,确定了出场顺序。大家都是十分的认真,半个小时后我们就这样上场了。大家想不想看张老师和刀哥跳舞?(插不了视频,非常抱歉)

    那晚,我们再一次燃爆了行走的舞台。

    在第一次的教育行走过程中,我全程抱着学习的心态,各个专家大师的讲座,让我这个门外汉听得似懂非懂,所以在小尘老师发布“报道组志愿者”招募令的时候,我赶紧报了名,那个时候就想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大伙谈教育我插不上话,大家谈自己的学生我呆头呆脑,那我就从零开始学,在报道组这几天,深感团队的力量,分工与合作,照片、文字、排版、语音速转文字,一个专家讲座结束,我们报道组的报道基本是同步出炉。虽然我当时只是个拍照的,但是心里因为自己进入这个团队而无比自豪。

    对于专家的讲座,我努力地听,努力地记笔记,却消化不了,那个时候就觉得他们都太高大上,而我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们。但是“教育行走”绝对不只有专家的讲座,它是一个草根活动,每个老师都有机会在台上发光发热,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最深刻的就是李素怀老师,第一印象黑黑的瘦瘦的,她却给我们带来了她的生命化教育课堂,她与孩子们的点滴,原来教育是这样子的,原来可以这样教,这让即将成为乡村教师的我特别感动与鼓舞。

    那个时候我在台下,有个梦想在心里开始萌芽:我想站在“教育行走”的舞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当我经过“教育行走”的洗礼,正式踏入讲台时,多了一份从容与不迫,多了一份情怀与愿景,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第一年我做了七年级的班主任兼两个班的英语,周一到周五上班教学生,周末跑长沙上课做学生,还有读书、写读书笔记,带娃,每天乐此不疲,我上班的第一年可谓是激情满满,活力四射。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点子频出,总能给予学生惊喜,给学生惊喜的同时自己也收获惊喜。

    19年的教育行走,被李老师钦点为“晚会总联络人”,从一个节目策划人,到一台晚会的总联络人。台前转幕后,少了荣誉,少了光彩,多了操心,多了艰辛,但一切都值得,因为更多是成长。

    很多人对我还停留在18年惊艳全场的旗袍走秀+朗诵+现场书法中那个策划人的形象。很多老营员问我:刘老师,今年策划什么节目?我要报名参加。刘老师,今年怎么你没有报节目?......晚会总联络人和单个节目策划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一个节目,自己招募人员,自己出点子,一切都是可以掌控在自己手里。而现在一台节目,首先要想好一台晚会多少个节目合适,节目种类要丰富,每种节目的数量要控制,还需要穿插游戏、互动。因为临近期末,我作为寄宿学校的班主任是忙碌的(可以说是忙得头发竖起来),但是报了节目的老师们也都是异常忙碌,为了确保节目的质量,所以从各个节目招募人员开始,到设计、改动、练习,甚至多次改动,我都会去盯。每一天,我需要和每一位策划人员每天保持紧密联系,每天不是和策划老师就节目点子、新意问题进行沟通,就是在每个节目群里看看老师们的进度、状态,做到及时沟通与反馈。

    19年七月二十号,翘了几天研究生暑假班的课,我和师姐们坐上了奔赴姑苏城的列车。长期的熬夜加上那段时间闹肚子,整个人处于虚脱状态。但是一到苏州实验学校,从李老师手上接过“导演”的任务,我整个状态立马就鸡血满满了(所以有时候我也笑话自己,我就是“劳碌命”,停不下来的。忙起来啥事啥问题都没有了)。到了现场后,开始与工作人员对接、再次与各个节目发起人确定出场顺序、灯光、舞台道具的报备(每个节目需要的话筒数量、耳麦、话筒架、凳子等等),······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是草台班子,虽然我们的表演者都是草根演员,但是我们真的是认真、尽责与专业的。很多节目都来不及彩排,甚至人员都没有到齐,但是上台了,我们就是全世界最靓的仔。最终破冰晚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落下帷幕。

    其实19年上学期我在工作上的状态开始下滑,我内心开始疲惫。学生在给我的信里写道“刘老师,你知道吗?之前你每次来教室都是笑脸迎人,现在你的笑脸不见了,每次都是板着脸······”,那一刻才意识到,什么时候开始我最爱的笑从我脸上不翼而飞了?而通过暑假参加的教育行走,为我新的学年注入了持续活力。

    然而,每次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我喜欢思考的时候,最喜欢在深夜里写点自己想写的(那一刻最安静,还有就是也只有到了半夜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18年作为节目策划人,我没有要写的意识,后来也是被李老师追问了几次,勉强挤了点发给了李老师,估计李老师也是看不下去。而19年的教育行走,我2天写了差不多2万字的舞台背后的故事和那一个月的学、行、思。突然想起帕尔默先生在《教学勇气》提到的前台后台,我想想我自己,前台,我被很多老师称赞着,说我很棒很优秀,要求合影要求加微信,在他们眼里,我是光鲜靓丽的、积极勇敢的;而后台最真实的我告诉自己,我真的担得起这些优秀老师们的称赞吗吗?我真的像他们认为的那样好吗?我内心是发虚的。

    虽然自己参加了两次教育行走,两次都是很积极参与,抢入场名额、抢事务担当。但是我知道我并没有真正融入进去,我仍然是“教育行走”的局外人。

    我觉得自己只是个热场子的,除了活动,我没有可以分享的,值得分享的······归根结底,在于自己的理论基础太薄弱了,我没能把“教育行走”这个活动走得更深入,只是停于表面热热闹闹;不仅理论薄弱,研究意识也不够,发现不了研究的点;缺少研究思维。

    今年的“教育行走”不得不因为疫情而耽搁了,但是行走开始了,就不会结束。8月20日,第六届“教育行走”换成线上的形式拉开帷幕。而这一次教育行走,让我又不断突破了自我,寻找到新我。

    遗憾的是,错过了教育行走的所有征召令,我没有抢到任何志愿者的名额(回想下之前李晓霞老师中间有两次找过我,一次问我有没有时间去长沙,张老师要来长沙文质研究院;第二次问我忙不忙,当时正忙于论文开题的我焦头烂额,如实和李老师说了。我想吧估计那会就在策划活动了,李老师看我忙,不忍心让我更累)。很荣幸,“教育行走”四群的群主赵健汝老师邀请我进行行走故事的分享。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内心有欢喜有忧愁,欢喜的是我好像离我原来的那个梦想又近了一步,忧愁的是,我能做好这次分享吗?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难免会担忧,尽管是隔着屏幕。提前准备好稿子,自己在宿舍练习着。记得那天是七夕情人节,因为临时急事我又不得不开车出去一趟,眼看着八点了,赶紧临时找了个停车的地方,7点50开始候场,静静地听前面两位老师的分享。终于8:50轮到我了,小心脏真的是噗通噗通,这可比我策划晚会,站在晚会的舞台上表演和指挥紧张多了。虽然只是十分钟的分享,但对于我来说是突破,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做到。最终获得了光荣的“证书”,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与鼓励。

    回首这三次教育行走,不仅仅是对事件的梳理,更是对我教师职业的一个成长反思。虽然进步缓慢,但是我可以很高兴地说:我每天都有在学习,每天都有在进步,努力做一名脊梁式的普通教师。

    “做一名脊梁式的普通教师”是今年张文质老师在教育行走上提出来的。从两年前踏入教师这个行业,我就已经在通往“脊梁式”普通教师的路上。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说那些人,那些重要的人。

    首先,我想说说我的研究生导师----大侠老师。

    18年7月,入了大侠老师门下,成为了大侠老师的学生。“霞辉, 你去参加教育行走呗”“好啊”,那会我根本就不知道教育行走是什么。大侠老师发给了我们报名链接,因为不知道要提交教育随笔,当时我是连夜赶写,凌晨发过去,大侠老师总能快速地回复告诉我哪里需要改动,怎么改动。连续三个晚上,大侠老师总那么耐心地指导。现在回想起当时写的,真的八成是拿不出手的,然而因为有导师的细心指导完美蜕变,总算抢到了教育行走的入场券。而19年的教育行走,大侠老师给了我大大惊喜,前面确认几遍大侠老师不去苏州,而在我们师姐们几个到达苏州之后,大侠老师大晚上出现了!!!这是大侠老师朋友圈19年7月发的一段话:

    我为什么带学生参加教育行走

    刚写下第一句,想起徐莉老师说,她读师范时,感觉设置的那些课程对自己并没有什么用处。不敢说研究生课程没有什么用处,但当我问学了一年的学生学到了什么时,但见她神态窘迫着,呆了好一会儿。我想,最起码,那些课程并没有激发她想要去学习的冲动。也许需要行走后的回返,才让一切变得有意义。而这是我让学生参加了一届教育行走后才想到的。

            鼓动学生参加教育行走,还是源于我自己参加优培活动的体验。未加入1+1教育社区前,虽然学了多年教育学,但我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一方面来源于学院派的理论,虽然了解但并未深思;另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的受教育经历,虽然切身但也有限。成为1+1的一员后,一边写自己的所思所想琐屑生活,一边与老师们互访互读。在读读写写之中与许多老师成为了网络上的朋友。他们有深沉而辽阔,纯真而有趣。是他们拓宽并加深了我对中小学的了解,呈现给我了真实的教育生活,让我觉得,有这些人在,中国的教育是有希望的。

            应该是在2011年,在铜陵,我见到了活的他们。那时的我,人生困顿,即便大家一再地给我真诚拥抱和温暖话语,我仍然是退缩的,并没有在行动上融进那个弥漫着教育之爱充满着人情味儿的群体,但我在心里真真切切地融进去了。随后的日子里,那几天时光一直在回放。尤其是赵赵的《春酒》,泉水样的声音所呈现的生动课堂,至今想起仍动人。田农(黄建初)老师组织的沙龙,文质老师的诗歌,夏昆老师的弹唱,文丽老师的朗诵,凌校阳刚十足的歌声,陈蕾送的小老鼠,咏梅师姐的彩虹裙以及与文芳阿毛的聊天等等都留在了记忆中。很长一段日子里,这群真诚而有趣的人,成为了作为全职妈妈的我生活的重要部分。

            待后来,随着再次走进校园,我的现实世界逐渐忙碌,精神世界也日渐丰富,1+1教育社区在微信时代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不过这群1+1的朋友又出现在了朋友圈里,常常看着他们,远方也就并没教育行走,人越来越多了,很开心有那么多老师投身其中。也有失落,大家不再是每一个都互相认识彼此了解的朋友。盯着那一个个姓名贴,并不知道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但哪怕只是看见这群人,也会心生感动。何况仍有老朋友,也仍有新朋成旧友。

    我想把这些传递给我的学生,让她们能够认识有趣可爱的人,感受争着往前坐的教育活动,听听非学院派的讲座。让她们切身地认识到除了身边的琐屑还有另外一类教育和生活。这样,待她们回到自己的世界,那些教育理论也许有了生动的注脚,那些忙乱的日子也许会有精气神注入。

    在学校学习教育理论,来行走遭逢教育人,不断去读去写去体悟,不断去遇去见去感受。我想把教育行走作为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之外的又一种培养方式,来促进生长。所以,来了又来,带着学生来。

    这就是我的大侠老师,我和大侠的故事远远不止于教育行走,精彩后续可以关注我的简书。

    接着要说的是猫校,史录选老师。

    他是甘肃省一名乡村小学校长,瘦瘦的、高高的,记得徐云栋老师这样描述猫校的:“他的脸代表了地球的沧桑”。高挺的鼻梁下一双深邃的眼睛,里面饱含了西北汉子的柔情。与猫校的缘分结识于18年的教育行走,在行走群里猫校是最活跃的,我也是那种时不时去群里活跃气氛的人。当李晓霞老师发布破冰晚会征召令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去策划节目,我在群里都是怂恿别的老师报名。“霞辉老师,你去策划一个节目呗”我?行么?我能不能行?我满满的问号???“看你在群里挺活跃的,你肯定行。到时候我帮你推荐几个老师参加”,也许猫校看出了我的担忧。像我这种张扬的性格,猫校怂恿两句就真的就往前冲了。然后和猫校商量着那报什么节目呢?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灵感,一开始就定了旗袍秀,就找到了美丽的李晓霞老师报名。接着猫校推荐了徐西霞老师、张容老师,在猫校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大肆宣扬下,我的旗袍秀节目的名额一会就满了。因为当时还在准备考编,把大家拉了群后就沉寂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也思考我们的节目,光旗袍秀太单调了,虽然那个时候我从没有当过老师,但是心里边有个老师形象:老师应该是有气质的(旗袍),还应该写的一手漂亮的字(于是想加入书法),同时老师的朗诵一般都是一流的,于是朗诵-旗袍-走秀就这样诞生了。然后我和猫校就这样熟络了起来,第一次见面我们像极了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吸引我的还有猫校身上的精神,真的让我特别感动,他也因为教育行走改变特别大。快五十岁的人他有跳出体制的勇气,他从西北来到了嘉善想挑战自我,尽管最后因为普通话的问题失之交臂。而在这之后,猫校建立了一个群,练普通话,当时给我们做指点的也是我们节目的参与者丁雪梅老师,她在电台工作,声音是极好听的,标准肯定是没二话说的。看到雪猫的冲劲,我也想练练自己的普通话,自己一口湖南口音,也想通过学习有所改进。我们每天坚持练习与打卡,互相鼓励,丁老师也是每晚都会一个个点评。每次练习的时候感觉自己说的也还不错,可是一到日常口音就出来了。练了几个月最终没有坚持下来,想想张老师经常调侃自己的普通话,在大学自我介绍的时候是“江文继”,我突然也就释然了,有口音是特色,哈哈。除此之外,猫校还创立了一个“句读联盟七色阅读工作群”,每两周举行一次分享,这样的线上沙龙也让结识了很多同码人。而现在的雪猫,他辞掉校长职务,做了一名纯碎的小学语文教师,他带领孩子阅读、写作、发表,我需要向他学习的太多太多了。

    这位美丽、大方、气质的女子,想必大家都认识,她是文质教育研究院课程部主任李晓霞老师。

    说起李老师,我立马脑里回想起的是她爽朗的笑声,每次见面第一句“亲爱的”、微信聊天第一句“亲爱的”。她就像一位大姐姐一样,每次都是给予我鼓励、肯定。说起李老师又得从18年的教育行走开始,李老师当时是晚会主持人、晚会策划人,我很多东西都需要和她对接,每次遇到小问题,信息那头都会传来“亲爱的,没事”“亲爱的,你很棒”“亲爱的,你可以的”。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被李老师说“亲爱的,你可以的”走到了今天分享的舞台。也因为18年教育行走的良好表现,李老师像是伯乐识千里马(哈哈,我暂且自夸一下),19年的教育行走刚报完名没多久,微信信息来了:“亲爱的,想邀请你加入加入教育行走晚会工作组”“可以呀”“亲爱的,你负责整台破冰晚会如何?”“我?行吗?”“亲爱的,你可以的”,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次教育行走的舞台故事。今年9月3号,微信上李老师又传来消息“亲爱的,来一场行走直播如何?”“我?行吗?怕给你丢脸”“亲爱的,你可以的”,于是就有了我今晚线上的分享。下次李老师再找我,我不再说“我行吗?”而是说“好,一定做好。”

    当然最后一定要提的是我们教育行走的发起人:张老师和刀哥。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两位大咖为我们提供的舞台,更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18年参加教育行走的时候,看到师姐美丽和张老师、刀哥是非常的熟络,好是羡慕。那时,张老师和刀哥对我而言,就是高高在上,让我触手不及的大人物。但是看到他们对美丽师姐的亲切和蔼,仿佛他们就是身边的亲人。记得那个时候美丽师姐和我说张老师,每次都是称张姥姥,几天接触下来,虽然没有和张老师和刀哥搭上一句话,但是看到他对每一位老师都是非常的热情与和蔼,确实充满了慈爱。记得第一次和张老师合影,是我们师门几个一起,心里窜满了小兴奋。而19年的教育行走,成了晚会联络人策划人,在群里每天都是上蹿下跳,有我在的群基本就没有冷场。我觉得我既然接了这个活,我就要把它做好。李老师发信息告诉我说“张老师问在群里吆喝的这位老师是谁,非常得不错,很积极、很活跃”,我不曾想过张老师观察这么细致,在李老师面前夸了我。记得21号中午赶到苏州,在去领床上用品的时候,我刚进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床上用品、营服,也挤满了人群。“霞辉老师”闻声望去,是张文质老师耶!张老师认识我?我小跳过去的,“你是霞辉老师”,随即张老师和刀哥分贝给了我大大的温暖的拥抱。现在回想起那一刻,真的是太太太幸福了,我只是做好了我的本职工作,却被张老师和刀哥记住,这是莫大的荣幸,被看见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在晚会结束时,节目策划组全体工作人员拍照,张老师和刀哥说“你是导演,你站中间”,他们没有所谓的专家、名人或者大咖的架子,把自己永远放在最中间,他们能看到一线教师的闪光点并给予机会与尊重。于是我站在张老师和刀哥的中间,拍了这张策划组工作人员的集体照。说张老师,肯定不能不说“文质说”,这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每次听张老师娓娓道来,像听故事,但是又能让你从故事中有所感有所悟。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去年教育行走,刀哥带来了三位青春靓丽的美少女,她们是绵阳的新老师,看到她们在台上大放光彩,我惊呆到了。当刀哥说绵阳的新教师培训是为期三年,想想我自己,进入教师行业就参加了一次入职前的新教师培训,后面我偶尔去领导那里打探有没有培训机会,每次回复都是有了告诉你。到现在上班两年了,在体制内我依旧只参加了那一次培训。

    所以我特别感谢张老师合刀哥,是他们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现在进入教师行业的第三年,如刀哥说的绵阳培训,我在这里也获得了三年的新教师培训。去年今年的教师节,我发祝福信息表示感谢这几年的引领,张老师回来信息说“也谢谢你,勤力上进”。

    对,我也需要谢谢自己,谢谢自己一直对自我有要求,一步步努力向前。前面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三十岁而已》,我也只是三十三而已,最美的年华。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除了感谢所遇到这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我还要感谢我看过的那些书,那些重要的书,那些滋养我生命的书。

    说来惭愧,我的阅读史只是从18年加入大侠老师门下才开始的,所以我是一个稚嫩的阅读者,说经验谈不上,就想把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分享下。爱看书的人都梦想拥有自己的是书房,陈国安校长在19年教育行走的时候分享他的书房是:一房、二房、三房、四房。第一期分享的赵健汝老师说很是羡慕陈校长,因为她只有书架:一架、二架、三架、四架。其实我想说我也挺羡慕赵老师的,因为我只有这种格子铁柜,学校配的,

    那我的就是:一格、二格、三格、四格。

    自己唯一做的好的就是这两年多来,基本坚持每天读每天写。那我这两年多记录下来的文字大概是50-60万字,包括读书笔记、教学日志、教学反思和一些教育随笔。

    有一部分保存在简书里,我的简书基本是我的一个私密之地,写给自己看的,另方面是为了保存资料,担心自己电脑玩意出现故障。)

    加入师门的第一本书是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一语中的,发现自己之前是多么的偏激与固执。每次读完后写读书笔记,不断反思自我。慢慢开始自己变得稍微柔和了点(如果形容自己之前是炸药,那么因为这本书我开始从快引变成慢引)。接着经大侠老师推荐,看了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充满灵性的文字仿佛把我治愈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读起来就爱不释手。有时候想我能不能像小豆豆的妈妈一样一直鼓励着、倾听着自己的孩子?我能不能像巴学园的校长那样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包括后面看了河合隼雄的系列书籍《孩子的宇宙》《孩子与学校》《孩子的恶》,让我更能了解儿童,虽然我从儿童长大,但是却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儿童。所以18年那个暑假我过得特别的幸福,儿童般的幸福。9月份开始后,我成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也成了湖南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我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忙碌状态。对我第一年工作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一次当老师、第一次做班主任,没有师傅,没有指引,我就靠着这本书一条条建议地读,一篇篇读书笔记地写,把建议与自己教学、课堂一一对应,再结合我班的实际进行调整,将建议使用。苏霍姆林斯基像是一盏灯,让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跟着光亮摸索前进。我惊讶,基本每一条建议都能适用我班的情况、我班的孩子,这本书我写了差不多六万字的读书笔记。当这本书读完后,我想挑战偏理论性的,毕竟自己是读研,所以接着就是一本一本的教育经典啃:佛洛姆的《爱的艺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洛克的《教育漫话》、: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等等,很多读的确实很痛苦,读完了好像什么都没有get到,那就再看一遍,实在联系不到教学实际的,就分析文本。后来才发现,读教育经典基于文本、解读文本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方法。

    我前面讲过其实在第二年的状态并没有之前那么好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出现了教学恐惧,一到教室看到藏在书籍后面沉默的学生,我就恐惧,恐惧害怕面对沉默,恐惧沉默的学生,恐惧沉默的课堂。似乎那一个月每次和学生都是“不欢而散”,我努力反思到底哪方面出了问题,差不多一个月我过得很痛苦,而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让我找到了答案。这种恐惧常常发生在我与学生的关系上,割断了我与人密切联系的能力。课堂是一面镜子,它能反馈出教师的内心状态,学生是有一定的问题,但我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学生的爱被恐惧取代,控制也取代了共同创造。“互相联系的能力是良好的教学所依赖的基础”。恐惧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我们的制度中、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身。被恐惧控制是病态的,如何把病态的变成健康的恐惧?我当时的做法就是敞开自我,让学生看到最真实的我、示弱的我,柔软的我,那天晚上我和学生们都哭了,包括男孩子,在那之后,我们都是推心置腹,课堂又恢复了原来的生气。就像帕尔默先生说的“内心世界转变后,我的内心家园不是一个封闭的、狭隘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躲藏、既看不到外界也不被外界看到的地方。相反,这个家就像天空一样开放和广阔。”

    教育经典是最滋养人心的书籍,虽然难啃,但是真的对我们教师群体是非常有帮助的。那除此之外,对我影响大的就是张文质老师的书。看张老师的书就犹如听“文质说”,捧着书本读着,就感觉张老师在和自己对话,他的神情、他的动作就在我脑海中演绎。读张老师的书是非常让人放松的,但是同时又会让你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奶蜜盐》,看起来简单的奶、蜜、盐,常常会让我们自己回溯自己的童年,找回逝去的童真,直面自己童年的某些伤疤,也会让我们真正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亲。去年跟着百万家庭共读联盟听了一遍《奶蜜盐》,写了读书笔记。19年的“教育行走”上,张老师给我送了《奶蜜盐》,我又读了一遍,然后又写了一遍读书笔记。所以今年四月,我成为了张文质家庭教育研究院第三期指导师,在为期十四天的共读里以及为家长们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会再次反思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不管是朋友还是家长们问我有没有好的书籍推荐时,《奶蜜盐》和《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是我必推的,有时候会买来送给他们,有时候是我的书借给他们(必须要还的,这都是我的珍藏品)。

    最后还想说说我最近刚读完的几本书,缺乏研究思维是我们很多老师面临的问题,包括我自己,教师如何做研究?如何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当下我自己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毕业论文,因为前期的理论基础薄弱,又缺乏研究意识,说直白就是对教育不具备敏感性,所以我努力弥补自己的缺憾,不仅因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也是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该具备的科研素养,虽然我也还在摸索中,但是开始有意识地去看一些书籍总归还是有进步,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的我们坚持每天读、每天写、每天有所思应该是必备的功课,所以9月1号我加入了小尘老师发起的“教育行走‘一起写吧’”,虽然跟着师门也会写,但是多一份“写足300天”的打卡,就会逼迫自己不能以任何理由落下任何一天。认真践行教育行走的标语“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

    就如刀哥所说,行走开始,就不会结束。也许明年后年我就没有机会再参与,但是我愿意一直做“教育行走”和“文质家庭研究院”的志愿者,让这一份大爱继续传播。

    最后借用刀哥和张老师的话“你行你就走,你走你就行,越走越行”,一起努力,“成为一名脊梁式的普通教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霞辉:从教育行走舞台成长起来的乡村女教师(图文完整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sm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