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囤货指南”突然火了,各类干货文章和视频指导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实这些东西很早以前就有了,只不过一直颇受大众微词,很多人觉得囤货不是个好习惯,有的年轻人对父母辈的囤货习惯甚至苦不堪言——因为囤积就意味着拥挤、杂乱和不新鲜,而我们年轻人要断舍离!要把生活过得干净清爽!
的确,科技社会,供给充足,随处都有的商超、便利店、冷链物流和食品仓库,网购配送体系都能做到隔日达了,囤货干什么呢?然而,一场疫情,十几天甚是几十天的静默管控之下,我相信,这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至少在短时间内,所谓“断舍离”是离我们远去了,“囤货”将成为我们新的生活日常。
其实,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动物都会有囤积的习惯,尤其是在那些觅食可能有困难的环境或是时间段,“囤”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求生手段,“物竞天择”的动物世界里也始终保留“囤”的习惯,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存环境的改善,这个重要的求生手段正在被我们人类逐渐淡忘……
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期,“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对一个丰年甚至一个朝代最高的评价。因为囤积的粮食关系着天下苍生、国运兴衰。同时,这里亦有我们祖先们居安思危的生活智慧,而这种智慧代代相传,始终被后人铭记于心。
记忆中,春节就是一个大囤货的时候。买年货在我们小时候一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活动——那过年期间需要消耗的所有物资,都要事先准备,不论是瓜子水果,馒头油糕,还是猪羊鱼肉都需要囤。在储存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冬天有腌酸菜、腌萝卜、风干肉的习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菜窖;在城市,放在楼道和挂在阳台的鱼干和鲜肉都是独特的风景。这些食物不仅用于过年,更是来年青黄不接时的一家人生存的重要物资。所以也才会有“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老话。
只是没料到,在物质丰盈的今天,囤货重新变成了一个热词,而且,特殊时期,生活归于最简单的一日三餐,囤货的目的和对象也都变得单一——生存和食物。
不知道在这段静默的时间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你在女神节熬到十二点抢到的神仙水;你在双十一拼网速秒杀的大牌风衣;以及你海外代购来的各种小资情调的居家物品……它们都比不过你抢到菜的快乐,以及被满屋子物资包围的安全和满足感:精神享受虽好,但它不抵饿啊——五花肉高光只是看看,并不能拿来炒菜,眼影虽然飞粉但当不了面粉。
我们也终于明白:原来,换季不买新衣服也没关系;饭店里的美味可以自己做出来,人与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靠应酬维持……疫情期间的消费降级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实践课”,还是强制性的。必需品的重要地位也被火速拉高。回归本质的囤货,成了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趋势。我们真正反对的是超需求采购的无效囤积。
所以,那些天天鼓吹着疫情后“报复性消费"我是不信的,我们算是经历了疫情这个百年难遇的全球性特殊危机,在危机里面,我们学会了尽量的掌握一点主动性,学会了理性消费,也绝对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懂得了必需品囤货的必要性。
囤货,回头看,它本来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生存智慧,只是在被我们重新拾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