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齐物论》,种种对庄子思想的批判也聚焦在《齐物论》,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典型的虚无主义,它否认事物客观存在的相对性,而唯心地追求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所谓万物齐一和万论齐一。这实在是对庄子的不公。两千多年来,一代代文豪大儒对庄子的误读,酿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冤案,硬把唯物主义说成是唯心主义,把科学论证说成是玄学,欲笑不成,欲哭无泪。
万物同一,不分是非,是后人给庄子贴上的标签,是把猴毛当成了猴子。庄子的原旨是,万物同出一宗,故具有某种天然共性,从未否认事物是有差异的;庄子认为是非是固有的,是无法消除的,因而是必须接受的;一旦消除了差异性,统一了是非,世界也就消亡了。但是,这不等于说社会矛盾是无解的,只能用逃避现实来终结。相反,“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和之以是非”绝不是和稀泥,而是承认现实,尊重现实;承认和尊重现实也绝不意味着消极对待,而是要用的求同存异的方法去主动积极地化解矛盾,即“休乎天钧”;所以是两只手都要,谓之“两行”。用今天的话说,“两行”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寻求与生具有的利益共同点,通过利益共享谋求共赢,再通过共赢化解分歧和矛盾。那么,共赢有没有标准呢?是有利必图吗?非也!“和之以天倪,因之以蔓延,是以穷年也。”只有与天道相合,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才是人间正道,才能无往而不胜。
通篇,你没有读到人们所说的消极颓废,混淆是非,自我麻醉;也没有人们所说的指鹿为马,万物同一。《齐物论》的“齐”字,不作“同一”解,而作“平等”解:万物平等,言论平等,人与物平等。平等是道家的核心价值观。庄子在这里并没有把平等作为一种纯粹的信仰,而是通过构建他的宇宙模型“莫若”,运用类似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推演出了平等是一种科学态度——是在认识了宇宙的客观规律后,人类所必然选择的一种价值观。而儒墨之辈则不明此道,弃圣从庸,以假乱真。世人皆梦矣!
“莫若”是庄子宇宙模型的名称,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大爆炸”。万事万物都是从“莫若”这个“奇点”派生出来的,“天地与我并生”是指物我同出一宗,“生”即出生,而非生存。万物一旦脱离了“莫若”状态,则你是你,我是我,从此不再相同,哪来的“万物同一”之说?满嘴跑火车,其根源是未通“莫若”!非但没有同一,相反,万物有着无穷无尽的差异。事物的差异导致认知的差异,而认知的差异又导致是非。想通过辩论消除是非,无异于把人变成泥鳅,把猴子变成西施。因为语言源自认知,认知又取决于事物差异,正如“罔两问景”,影子是不能独立特行的。因此,所谓百家争鸣,就是如梦不醒。
今将译文与世人分享,以正庄生之名。翻译过程中力求再现庄子思想的深沉,逻辑的严谨,语言的辛辣幽默,文采的生动华丽。在部分需要有进一步背景的地方作了适当穿插,但也力求简单明了,以望自成一体,无需再求诸旁证。诸位不难发现,译文往往脱离了流行的注解。历代注本,援引郭象玄英司马之说,以为权威,殊不知此辈上不承道家真传,下不通数理逻辑,云山雾罩,早已离题万里。多言无益,请诸位明察自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