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瑞·达利欧《原则》的读书笔记(三),强制输出,读书更通透。
《原则》接前两篇《原则》之拥抱现实,应对现实和《原则》之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本文继续解读第三条也是作者认为全书最重要生活原则——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3.1 认识你的两大障碍
3.1.1 自我意识障碍——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
这些潜意识根植在大脑的一些原始区域,这些区域把批评或者不同意见视为一 种攻击,还会把它关联到自己的完美性呈现上,从而让你产生戒备心理。
尽管大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和讨论对你有利,更合理的反应应该是对另一方的观点产生兴趣,但往往还是控制不住第一反应。
这其实是较高层次有逻辑和有意识的你与较低层次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在争夺控制权,“两个你”的理论完美解释我之前疑惑的玻璃心怎么办,自己玻璃心,说明“情绪化和潜意识的我”占据上风。
较低层次的自我就像经过训练的斗犬,始终保持战斗意识,而较高层次的自我想把事情搞明白。
3.1.2 思维盲点障碍——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有些人注重细节、有些人注重全局,有些人思维发散跳跃、有些人思维线性连续,这些思维习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面对相同的事情时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而采取不同的行动。
古典老师有本著作叫《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讲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现实世界中触摸到的墙,而是思维里看不见的墙,也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其实就是一套我们大脑内部的程序,就像电脑里的Windows系统。人脑和人脑的物理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系统软件的不同,运行起来的效果就会有巨大的差距。
3.2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
大多数人不愿正视与他们已经得出结论不符的信息,大脑也倾向于忽视不熟悉或跟自己想法有分歧的信息,所以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还有人因为爱护所谓颜面,明明知道自己可能不对,还咬死不肯承认,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
更有甚者,听到不同意见时,不分青红皂白就“炸毛”,完全不给对方表达的机会。
以上都是头脑封闭的表现,这些人不明白分歧对于成长的意义。其实,大多数分歧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学习领会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有“深思熟虑”这个定语,就不是让你在乎与自己有关的所有分歧,也不是让你考虑所有人的观点,而是让你寻找工作和生活中自己觉得可信的人探讨观点。
在探讨的时候,你的目标不是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也不是证明对方是错的,而是要考虑对方得出结论或观点的论据和理由。
最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出来的,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不只盯着答案,而是更在意解题和论证的过程,也不在乎答案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只要是众解当中最优的就行,这样才能让一种经验有迁移应用的可能性。
3.3 识别的头脑封闭和头脑开放的不同迹象
书中列举了一些线索帮助你来识别是头脑开放还是头脑封闭,我把它们简化成下面的表格。
头脑封闭和开放的不同表现看完表格你应该跟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一定要做一个头脑开放的人,让自己的头脑里面能“百家争鸣”。
3.4 如何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非肉体的痛苦大多是大脑被“较低层次的你”绑架的结果,所以要想让 “更高层次的你”占据更多的控制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迎痛而上”。
心理痛苦时,大脑杏仁核会收缩,你的身体会紧张,或者你的心中会涌起一种恼怒感,想发脾气。每当出现这些情绪时,你都需要注意,这些都是头脑封闭的迹象。
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作者亲测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18个月,所以急不得,况且跟一辈子和最终的收益相比,18个月实在不算长。
认识自己的思维盲点——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说你正在做错事,只有你不这么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掉入自己的思维盲点了。
冥想——好多有所成就的人都推荐冥想作为提升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己尝试过几次都很快放弃,也许是时候将冥想加入自己的践行计划了。
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一项脑成像研究发现,为期8周的冥想练习,大脑会发生物理变化:大脑中与学习 、记忆、自我意识、同情心和内省有关的区域活动增多,杏仁核的活动减少。
尽力帮助其他人也保持头脑开放——一个人的头脑开放很难持久,先以身作则,真诚的接纳不同的声音,深思熟虑的表达自己的分歧,最重要的是鼓励身边的人也这么做。
时间久了,大家都会发现头脑开放时沟通会更加高效,在头脑开放的道路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周践行小结
日更
每天一篇,除了觉得特好而引用的话,基本都是自己输出,继续保持。
健身
一周4天,还可以。立秋后天气不再闷热,走路应该逐渐过渡回归到跑步啦,记住要点:控制节奏。
《原则》之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