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吴晓波在2014年出版的散文集,这一次机缘之下在微信群看到朋友发这本书PDF版,三百多页的书两天时间就翻完了。吴晓波是我非常喜欢的财经作家,经常性听他的吴晓波频道的音频节目,熟知不只是他的声音,还有逻辑和思路,所以读这本随笔集《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完全没有障碍。行云流水的文章,一气呵成。
首先说这本书名来源,是因为吴的女儿选择音乐,这和吴晓波本人讲的新中产非常契合。吴的本人身上的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在这篇文章体现的最强烈,这也是吴老师身上最有魅力的地方吧,一边是理性、数据分析,纵论中国历代企业家的成败;一边是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总在想着这个世界缺少点什么,对过去有一种情感上痴痴的眷恋。
吴老师本人,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极其有煽动性,总能从一个冲浪的人那里说出整个大海的波澜壮阔,能够说出海洋底下的暗流涌动。从历史事件到个人,到国家,再到上下几百上千年的经历,纵横捭阖。从论人到论事,从情感到理智,寥寥数笔,气势恢宏。
这些文章有些跨度很大,是十几年前写的,有的文章是在开通吴晓波自媒体专栏写的。不少文章似曾相识,都已经看过。这里选取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
1.寻找廖厂长。
廖厂长是在大学期间,资助过吴老师去南方游学的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给四个陌上的大学生7000元的资助。90年代的7000元真不是一笔小钱。而这位廖厂长的理想是翻译一本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吴老师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描述着这个只存在他零星记忆的人。此文一出,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寻找廖厂长的运动。最终,还是找到了,只是有很多特征吴老师都讲错了。最终的廖厂长也不如吴老师本人想象的那样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平凡的经历中那份理想还在。
这两篇文章之所以记忆深刻,原因一是吴老师也会错,而且错的很离谱;原因二,我们每个人的伟大,都蕴含在平庸甚至是缺点当中。每个人要做的是,保护好那一点点星光。
2.人到中年淡淡的忧伤
除了吴晓波老师对中年时的感叹之后。又想到龙应台对时间、亲情、教育的感慨,尤其是名篇《目送》,目送儿子上幼儿园到上大学,父亲目送自己上学到目送父亲去世,从生到死。罗振宇罗胖和吴晓波老师是好朋友,吴老师本人也在文章中提到这一点,罗胖曾经说过‘人到40岁之后,就在想自己的生命已经过去一半了, 然后就是一种迫切感,他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60秒语音’。
吴老师中年的忧伤是什么呢?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喝下午茶,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的活着’。我还不懂这句话的含义,但是“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作准备”这句话我是懂的,正处于青年时代的我,应该给自己的中年留下点什么精彩的东西。是经历,是回忆,是爱情,是学识。而这个的基础是珍惜时间,做有价值的事情,或者立论再高一点,就是投身崇高的事业而献身。
3.自由和理想
吴晓波老师教给我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应该有怎样的追求,“作为知识分子,你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我想下面这段文字,应该完全的引用。“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作为一个读书人,能否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能否自由的选择和放弃职业,能否平等和任何人平等对视,这一切不仅仅是心态或勇敢,而是一种现实能力”。
“与自由相比,理想是一个人的自我期许和自我价值的呈现方式”。在《西西弗神话》中“人都是自己真理的神话,这些真理一旦被确定,就难以被摆脱”。而这个的含义就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我们反抗着,跟这个世界所的让自己感觉到不完美的事情反抗,为了自由和理想,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这些。
读这样的散文集,恰逢作者也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是一种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