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些公司的半年报,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六大上市险企2021年上半年的个险代理人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32.0%、-23.4%、-16.3%、-16.2%、1.9%、-51.4%。
除一家公司外,皆大幅下滑。从个险新渠道的新业务价值来看,情况也是类似,同比增速分别为:
-20.8%、-14.5%、-8.9%(寿险公司整体)、-24.22%、6.92%、-26.27%。
来自网络分享有人说这很“惨烈”。
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这么多年,各家中资公司队伍的羸弱每况愈下,新保费的增长主要依赖高储蓄性保费新品以及依赖密集的所谓“平台销售”,能体现个人代理人真正市场控制力、营销服务水平的一对一传统销售服务几乎断档,所谓开平台有业务,不开平台(其实就是各种产品说明会)没业务,这种情况,本来还可以敷衍一段时间,但是在疫情发作,持续不断的严控之下就难以为继了。类似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客观来说,唯一一家不下滑的太平,恰恰算比较重视个人销售系统建设的公司,不怎么依赖会议销售。
中国主体的寿险市场历来倡导的无差别的是中国人海战术,好听的说法是“有组织的人民战争”,“有人就有业绩”,不好听一点就是,只要报个名就可以,更离谱的是,2014年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做寿险业务员的门槛降得无法再低,为各行业之首。从数据上看,2014年到2017年增员人数大幅增长,这种饮鸩止渴的爆发性增长,如同对未来的过分透支的掠夺性扩张,为现在的增员、队伍经营的困境,以及困境的无法摆脱埋下了伏笔。
2020年的行业数据显示,13个月留存率在才32%(今年目测就可以知道将低于30%),五年留存率目前只有5%,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业务员很难依赖销售获得相对可以保障一定程度生活的收入,也说明,公司的代理人甄选培养系统在失效。同比东南亚和西方一些国家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现状的个体数据,已经不能说同一水平线竞争了。
收入是个问题,这是个互为因果的问题,核心机制是行业先要设定从业基础标准。而我们没有或者基本没有。
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台湾目前台湾寿险业务员的收入水平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从业人员高达33万,占总人口的1.4%。但要成为保险代理人必须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通过率不到20%。
如果说,这就是行业性的硬性的筛选机制,,那么,作为一家参与到竞争的公司来说,如果意识不到对代理人队伍的经营是否能达到高效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不能在市场低效的红利抢夺中清醒自己的长期定位和核心的长期竞争力根本所在,那也是只能束手无策的。
核心很简单,依托于公司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的,由公司严格执行的甄选机制和流程必须要存在,并运转流畅高效。
目前中资的公司普遍无法实施有效的甄选机制是这个行业有序增长乏力的核心原因,至于造成这个原因的要素到底是诸多公司高层决策缺乏对寿险公司经营深度的了解,还是缺乏敬畏,抑或任职等原因造成的短期效应,还是持续硬性的要求保费增长的考核机制造成的?从而用行文代替管理?则不是本文能深度解读的。但是不加选择的盲目诱导式、拉郎配式、虚假的增员模式普遍存在则是不争的事实。否则,你很难解释出勤率和实动率如此低下。
不说穿这一点,所有的数据分析和头头是道的锦囊妙计都是忽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