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

作者: 八爪鱼的拥抱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20:58 被阅读0次

    一开始的故事很简单,两个博士后米尔纳和奥尔兹在帮合作导师处理小白鼠时,不小心手劲大了一点,把电极片怼到了皮质下的组织,发现了传说中的“愉悦回路”。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个由多巴胺能主导的神经通路*产生的冲动主要是渴求(wanting)而非喜欢(liking)【2】。

    *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激发并不仅仅依靠多巴胺一种化学物质,也受到5-羟色胺能、GABA能等神经递质系统的调控。

    其实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意义感和幸福感或其他积极的主观感受之间的不同。可能很多人都读过,弗兰克尔的那本书叫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意义感也是这样一种激发你的渴求,让你去追寻的东西。

    动物模型的启示

    人类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先从动物身上找一点线索。Jaak Panksepp一直致力于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研究,他将中脑的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称作是动物的SEEKING system【3】。SEEKING system是一套自发的、无条件的行为发生机制,它是一切行为的原点,是动物产生的第一个高级心理活动。

    我们现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奇点,认为一旦机器能够自主学习,自主进化,那么人类将很快被人工智能超越。SEEKING system实际上赋予了动物这样的能力。

    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Panksepp认为,SEEKING system应该也与人类的动机、意义感有关联。

    (SEEKING energize)many mental complexities that humans experience as persistent feelings of interest, curiosity,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 the presence of a sufficiently complex cortex, the search for higher meaning. —— Jaak Panksepp (p.145)【3】

    人的意义感究竟是什么?

    科学研究的一个局限性在于,你不可能既是一个观察者,又是一个观察对象,同时还要保持观察过程的客观性。所以心理学研究不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只能研究“人们意义感的来源是什么?”“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是什么?”以及“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是如何产生的?”

    意义来源:了解意义感的来源主要靠询问人们“哪些事情让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意义感只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弗兰克尔认为,我们的意义感包括由创造性价值获得工作的意义、由体验性价值获得爱的意义、由态度性价值获得受难的意义。90年代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4】,人们意义感的来源包括:职业生涯(工作和接受教育, 73%);爱情和婚姻(69%);生儿育女 (58%);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49%);事故/疾病/死亡(47%);分居和离婚(17%) 以及一些主要消费 (9%)。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意义感主要来源于:自我超越的经历、自我实现的经历、对内在价值的坚守以及积极情感和他人的陪伴【5】。

    意义感受:意义感与动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早的时候,研究者认为,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就是“一种有目的的生活状态”(Purpose in Life)【6】。Steger认为【7】,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我的生命有/没有意义(Presence of Meaning)以及我是不是在寻求、探索和拓展生命的意义(Search for Meaning)。两者是循环上升的螺旋结构关系。追寻意义能够深化拥有意义的感受,拥有意义感能够带来更多的积极情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过,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时,追寻意义会带来一定的负性情感,让人感受到痛苦。

    有意义的感受是如何产生的?

    Beumeister等人认为【8】,人们拥有意义的感受主要来源于一种需要的满足。自我决定理论【9】提出,人们行为最终的动机,都和基本需要有关。比如,你问一个人“你为什么要工作?”他说:“为了挣钱。”“那你为什么要挣钱?”“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什么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被人爱。”“为什么想要被人爱?”“……”。

    当对话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触及了人们的基本需要,这是一种无法回答也无需回答的问题,只要是人,我们就有和别人产生联系的需要,这种Relatedness就是一种最基本的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为三种,除了Relatedness,还有认为自己具有胜任力的Competence,以及认为自己有自主选择权的Autonomy。由这些基本需要所主导的动机过程,称作内部动机过程,内部动机过程会给我们带来意义感。

    而内部动机状态与多巴胺能系统的活动确实是存在关联的【10】。一些比较直接的证据:

    1. 在内部动机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频繁的出现心流(flow)体验。而研究表明,人们产生心流体验的频率确实和纹状体尤其是壳核中多巴胺D2受体的含量有关系【11】。多巴胺D2受体基因的不同类型,也可以预测一个人是否更容易出现心流体验【12】。事实上,现在的研究认为,多巴胺能系统是大脑突显神经网络(Salience Network)【13】的一部分,而突显神经网络在大脑中起着调节中央执行网络与默认网络的阀门的作用。

    2. 神经影像学的证据表明,当处于内部动机状态时,尾状核和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激活更持久,而外部动机状态下,该区域的活动消退的更快【14】。

    3. 反映了多巴胺能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电信号错误相关负波(ERN)和反馈相关负波(FRN)在内部动机状态下有更大的振幅【15】。

    4. 人们在新奇问题下的反应和左侧尾状核等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16,17】。

    回到题主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就是多巴胺么?

    当一个人说自己的人生的有意义的时候,这个意义一定具有某种来源,这个来源是存在于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一个具体的对象,比如说“我有一段稳定的婚姻”,或者“我做的事业未来可以改变世界”。意义感的来源与个人的社会经验有关,不是多巴胺可以解释的。

    但是,从意义感的产生过程来说,不管是动物的探索和学习,还是人类的内部动机状态,都与多巴胺系统的活动存在着某种关系。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为的通过药物等手段,激活多巴胺系统就可以使我们产生意义感。

    生理基础是产生意识活动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快乐啊?

    以上其实仍然回避了这个问题,而只论证了“人工的”快乐是不值得追求的。那么不考虑人工刺激的话,“人生的意义就是快乐”命题本身有没有可能是正确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陷阱:它预设了 “人生的意义是X” 是个认识论意义上或真或假的命题。但意义是没有真假的——意义是人选择相信的东西,只有是否被相信的属性,而没有是否真实的属性。波尔在与海森堡谈论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时说:

    今天,个人似乎能够为他的思想和行动自由选择精神框架,这种自由就反映了各种文化和社会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可是即使一个人试图得到最大可能的独立性,他仍会受到现有精神框架的影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这是因为他仍然需要能够与他所在社会的其他成员谈论生死和人类境遇;他必须依社会规范教育他的孩子,使其能融入社会生活。精致的认识论辩驳无法帮他达到这些目标。在这里,针对宗教精神内容的批判性思维与基于对此内容的有意接受而行动是互补的。而这一接受如果是有意识的,则能使个人充满目的的力量,帮助他消除怀疑,并且在他遭受苦难时给予那种只有感到被接受一切的屋顶保护才能产生的慰藉。在此意义上,宗教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醒我们,用图像和寓言,我们生命存在于其中的更广泛框架。

    实际上,今天被无神论者广泛接受的人道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框架:它强调“不言自明”的每个人类个体的平等价值。如果你选择接受这一宗教,人生的意义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赋值——实现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价值。也就是说,采用存在主义的思路来构建自己生命的价值。

    以上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再次强调,意义只有被选择相信,而没有客观真假。所以人生的意义是快乐,当且仅当你选择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巴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dr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