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85935/3235d7a9ccbfab7b.jpg)
01
帮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西虹市首富》的电影链接,随之而来的就是几条评论。
怎么说呢?
不是很开心,因为评论中有个别人强迫我写观后感,也就是所谓的影评。
可是,对于电影我都没什么触动,我写那门子影评?
观影后我想静静,行不行?
我保持沉默,可以吗?
我不发表意见,犯法吗?
还有说我对不起这么好的一部电影的那位,您是不是过了?
那个规定看完电影就一定要写影评?你强加于我身上的这个“对不起电影“的罪名,又从何说起?
0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自媒体平台掀起了一股写影评的风潮。
但凡有一部电影在某一时间火了,与之相应的就是一大波影评解读。
《战狼2》火了,就有一大帮人在网络上替电影歌功颂德,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跪舔吴京。
《前任3》火了,又有一大帮人跑出来忆往昔,怀念前任。放佛那些“曾经沧海难为水“”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古诗句都已经承载不下那旧日的深情厚谊了。
再后来的,或者现在的几部电影,《芳华》《妖猫传》《无问西东》《后来的我们》等等,火了也是一样。
各种解读影评铺天盖地而来,宛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总之就是说的有模有样,有鼻子有眼。不知道还以为那电影剧本就是写影评的某人创作的,怕观众在观影后看不懂人家在影片中要表达的深意,所以人家不辞辛苦的跑出来写长文解读一番。
有必要?
对于解读恰到好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影评,咱就不说什么了。可问题是有些人,你自己都没看懂什么意思,你在那瞎咧咧什么?你好意思写影评?要脸不?
03
既然问题是由影片引起的,那我也就舔着脸说说我对影片的拙见。
《西虹市首富》和《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是两部主题色调刚好相反的片子,对比来看,“阶级”成分,或者说“穷富差距”很明显。
《我不是药神》在“哭穷”。《西虹市首富》在“炫富”。
“哭穷”的通过影片告诉观众,穷人,底层劳苦大众生活的有多辛酸,多艰难,他们在自己穷思维的支配下,是如何花钱保命,又如何到最后,人死了,钱花完了,关键是病没治好。
问题抛出,很快就有了回应,很多人在“哀民生之多艰”,的同时,又趁机列举出有钱的好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这一类影评得出的结论就是:没事早点睡,有空多挣钱。
可我想问的是,那些饱受苦难煎熬的底层民众上哪多挣钱去?
抢银行吗?还是去迪拜做乞丐?
“炫富”的通过影片告诉观众,原来有钱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为什么痛苦?钱多的花不完啊,使劲败也败不光啊!你说气人不气人?
如果抛开主人公继承遗产的要求,单从花钱方面来谈的话,我们似乎不难理解,为什么王思聪能用五个亿打拼出十几个亿的资产,为什么王健林会说挣一个亿是小目标,为什么马云会说一夜之间挣几千万也是很痛苦的事。
因为有钱人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04
再从影片的故事结构来看,《西虹市首富》和《猛虫过江》的开场前奏有些类似。
影片的主人公,都是两个底层普通人。然后他们突然之间就成了孙子,有钱人的孙子。
巧的是这爷爷,不管是沈腾二爷,还是小沈阳他爷爷,竟然都是李立群饰演的,看得我差点以为“串台”了。
《猛虫过江》中,小沈阳继承遗产时有一个跟他一起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陪着他“风雨同舟”,就是潘斌龙演的那个得了内外混合痔,被医生们组团爆菊花的那位。
陪在小沈阳身边的那个女秘,结局也是和小沈阳玩起了“你侬我侬,忒煞多情”的感情戏。
《西虹市首富》中,沈腾继承遗产时,也有一位老铁陪着他。就是在足球赛场上说对方球员老婆演的狐狸精很精彩,一看就是本色出演,然后被人家一拳放倒在地的那哥们。
而负责沈腾账目的女会计,认清了男友伪装清高的面孔后,和沈腾玩起了感情重于金钱的戏码。
不同的是,影片在前奏结束后,都开启了自己的主题,步入正轨。
05
就《西虹市首富》而言,我个人觉得影片最后裸捐的那场戏挺好,讽刺韵味十足,现实韵味也十足。
人在没有财富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也不会有那么多计较算筹。可一旦拥有了财富,再让他放手时,似乎就远没那么容易了。
葛优葛大爷曾经在某部电影中演了一个角色,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我要是有一千万,就全部捐掉。
记者问他:那您要是有一辆车,您愿意捐掉吗?
葛优说:不愿意。
记者很纳闷,问他原因。
葛优说:因为我真的有一辆车。
前些年,成龙大哥一直在说自己死后要裸捐,可是在龙少爷房祖名吸毒被抓后,他又说自己不裸捐了。
这个跟电影中沈腾夫妇的对比很明显类似啊。
当然,我目前尚无子嗣,我也不清楚为人父母的心思,所以不做过多评论。
但是我相信,不管是影片中的沈腾夫妇,还是现实中的成龙大哥,他们在说自己裸捐时的那一刻,内心的裸捐想法肯定是认真的。如果没有了后来的算筹计较,裸捐还是很有可能的。
只是我们不是当事人,很难理解当事人的心思。
06
接下来的日子,可能还会有人,应该是肯定会有人,能解读出比我这精彩百倍的影评来,这一点我一直都坚信,所以写之前我也很纠结。
我到底该说点什么?我到底该写说点什么?
总之见仁见智了,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看法吗。
举个例子说吧,就好像有一次我说某人和韦小宝很像,我当时说的是他的多情和滥情方面,可对方却认为我在骂他,因为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韦小宝他妈是个妓女,韦小宝是婊子养的,所以他想当然的认为我在骂他是婊子养的。
这大概就是出发角度不同吧。而导致的结果必然也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07
说了这么多,反倒觉得自己还不如不说,因为我的解读也未见得正确,我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解读电影。
就算我不说,也会有人来说,来解读的。
就像成龙大哥说在他死后要公布娱乐圈的黑幕。他以为除了他大概没人敢摸这个老虎屁股,可事实是不用等他百年之后,崔永元就大胆站出来揭露了。
可问题是,有用吗?
民众总是健忘的。民众也是很喜欢八卦别人的,尤其是非议比自己过得好的人。
就好比国内但凡出一件影响不好的事情,立时就会有一个演员明星的丑闻被曝光,成功转移民众的视线。然后,道德的脸孔比比皆是,在别人的苦痛中,建立自己快乐的人,一抓一大把。
这就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所说的那种“精神胜利法”的又一种变相体现。
事件过了热度期,再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事情也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革命者在流血牺牲,民众在麻木不仁的当观众。
管他呢?
反正冯小刚们偷税漏税的再多,钱也不会进到自己的腰包。毒疫苗再伤天害理,只要没打进自家孩子的身体里,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其他的,看看热闹行了。
就好像我现在提到于欢这个名字,还有几个人会记得是怎么回事?
08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死了,可他笔下的那些麻木不仁的民众是永远不会死的。
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娱乐至死的年代,看个电影是享受,可是为什么要强迫我写影评?
写影评能实现中国梦?能解决国计民生?
我身边多的是开黑吃鸡停不下来的人,可我也没有强迫他们跟着我读《红楼梦》,写读后感呀。
人吗,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就行了呗,你老强迫别人干什么?
鲁迅都唤不醒的民众,你能唤醒?
我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