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人生,有一种比喻,是将人生比做一条路,每个人都在这条路上前进着。但这个比喻太简单了,人生很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纬度,怎么可能只是一条路,因此很难找到一个形象的比喻。
虽然人生不是一条路,但在某一个时间段,在某一种技能的学习上,有很多人是走在同一条路上的。因为在一条路上,因此也就有了走在前面的和走在后面的。
不过,走在后面的,也未必就是落后。因为落后是一个相的概念,并非绝对的。
简单举个例子,高中生小明在自己班上某次考试排名第二十,那么相对于这个班而言,他是落后的;若把范围放大,整个年级,小明排名第一百,那相对于年级而言,小明不是落后。
落后与否,我认为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落后与否是相对一定范围的群体而言,因此在判断落后之前,要先选好这个群体大小,一般都是自己所在的圈子,而圈子大小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二,落后是比出来的,既然要比,肯定就要有一个具体的项目,例如持续写作的时间,例如公众号关注的人数,这些都是具体可比较的项目,项目要清晰有可比性。
这是前提条件,在限定了前提之后,再来看看什么是落后?
即便是在比赛当中,不同人对于落后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不在前三就是落后,有人认为在平均水准之上就不是落后。总之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个评判标准,那,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其实,在20%之后基本上就是落后了,无论在什么领域……貌似“二八定律”无处不在。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7年研究英国的财富和收益模式时偶然发现,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伴随着时间流逝,在诸多领域都发现了“二八定律”,貌似这个世界就是遵循二八定律的,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资源。
参照“二八定律”,我们可以看出来,想要真正不落后,必须要进入前20%才行。
甚至,现在1%之后都是落后。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许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我也并非非常相信这个数字,因为没有看到任何的数据作为支撑。不过,吴军写过一本书叫《智能时代》,提出了一个说法:“2%之后都是落后”。
这本书我还没看过,不敢妄加揣测,只是KK大神也曾出书《必然》,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做了预测,再结合我从网上看到的信息,勉强得出一个“不靠谱”的结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全球将有至少一半人的工作会被机器人替代。
在这样一个万物联网的时代,必然如同神话般,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封神”,掌握社会资源的90%,乃至更多。
当然,对这些预测,信与不信,全在于你。
二
按照二八定律,只有进入前20%才能摆脱落后,再加上我之前提出的那两个前提。可以推论出来,所有人在不同的领域都落后,当然也有20%的人会在不同的领域处于不落后状态。
这个不落后状态,自然就是处于前20%了,至于那个“20%的人”,也是大致的数字,并非精确,不要太当真。
只是,你不奇怪,为什么我会把处于不落后状态的人数定在20%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个心理学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 - Kruger effect)。
这个效应说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优秀;而能力优秀的人,则没有这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反而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甚至我自己都有,因为能力欠缺的人没有将一件事做到第一的经历,自然也就不知道做到第一究竟是有多难,是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而缺少了这份经历,能力欠缺者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很简单,从而高估自己,看到别人做到第一,暗暗嘲讽“不就那样嘛”,进而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而有过第一的经历的人,是知道其中的艰辛的,因而在面对挑战时,会尽全力去做,在看到他人挑战第一时,不会去嘲讽,而是送上鼓励。
时间越长,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越大,最终形成云泥之别,两者的比例恰好也符合20%:80%。
我在搜索邓宁-克鲁格效应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
这个效应是说,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身水平高于平均水准。
经常被用来证明这一点的是这个现象:
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准之上。
这在宏观上当然是不可能的了,但落在每个人头上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有“嗯,我就是高于平均水准”的感觉。
仔细想想,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再想想,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好吧,其实我知道,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判断都是来自自身的周遭环境的感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总是会对自身盲目自信。
没办法,生而为人,就是这么自恋。
所以,想要建立起对自身正确的认知,就必须要多见世面,更要努力将一件事做到第一,增加更多的体验。
三
了解自己是否处于落后绝非易事,如何对待落后这件事更是一个问题。
有人选择安心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一心寻找那些不如自己的,来安慰那颗易碎的玻璃心。
也有人斗志昂扬,将那些比自己强的人看作是为自己探路的人,让自己看到“原来我还有这么大的成长空间”。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前者一味逃避,后者勇往直前。
李笑来曾提过一个“麻烦守恒定律”,意思和能量守恒定律差不多,就是说麻烦不会凭空消失,但可以转移,用工具来承接部分麻烦,找人来分担部分麻烦,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
一味逃避,虽然现在不会有麻烦,但最终那些一时避开的麻烦还是会回来的,而且更大更难解决,毕竟麻烦不会凭空消失,不是吗?
因此,还是要勇往直前。
勇往,不是莽撞地前进,而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迭代,使自己更强大,哪怕开始没有方法、目标,但也要开始行动,同时也是谋定而后动,集中80%的时间去做20%重要的事。
在时间管理上,也要遵循二八定律,将80%的时间、注意力投入到20%重要的事情上,剩下80%不重要的事只需要20%的时间即可。
人生在世,需得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是很容易死的,车祸、地震、火灾、绑架、恐怖分子、空难等,甚至连死亡时间都难以确定,说不定哪一天就发生意外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