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之夏”经典共读开营第一天
一·共读前序曲
今天,是共读第一天,大脑生活中出于兴奋状态。五点五十分,便不叫自醒。静静地躺在床上,迎接新的一天,蛮以为自己起得挺早的。打开置顶的旺苍共读群,哇!已经有书友在晨练了,还有几个坐在楼道读书做笔记的老师,王荣平老师询问道:“可以5:30送电吗?”这是在跟时间赛跑的节奏啊。
七点出宿舍吃早点,一个包子,一个馒头,一块蛋糕,一颗鸡蛋,一个烤麦(经过和宿管老师一通交流,才知道那个糯米团团的学名叫烤麦) ,一份清炒白菜,一份豆浆。要知道,我平时的早点就是一颗鸡蛋,一个包子,一份稀饭的标准,博骏啊,博骏,这是多么热情的节奏啊。
旺苍是新教育实验非常成功的一个县区。去年在这里举办了新教育年会,成长起来一批优秀的网师学员。七点五十开始集体拍照留念,几个旺苍本地老师组织大家摆出最满意的poes。老师们也纷纷与自己仰慕已久的网师名家大师合影,亲切的笑脸是幸福的节奏。
二.开营正当时
四川的太阳虽然比较温和,但到了八点半大家也不愿意和阳光亲密接触,这时拍照活动也落一段落,学员们有序地进入阶梯教室,开营仪式正式开始。
郭小琴老师站在主持人席位上,看到网师人统一着装蓝色T恤,激动地说:“看到这一场景我想到了一首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郭老师不仅说出了当时的场面,更表达了对所有网师人的大爱。接着,旺苍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殷才昌先生讲话,他给我们介绍了旺苍教育在新网师的引领下取得的成就。他引用朱永新教授的评价:“旺苍教育真,实,美。”所以,一个小小的县城在四年内,竟然涌出七个清北学子。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家乡清涧县,与旺苍相同的她也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不同的是,清涧就读的孩子怎么就不能走进出211,985呢?情不自禁问自己:我能做什么呢?我会做什么?
接下来是共读代表发言,分别由网师榜样学员智静老师和旺苍老师代表韩大娟老师来承担。智老师说共读会让我们收获三次相遇和三颗心,是网师精神和阳明思想的实践。韩大娟老师说网师是一个让老师们从合格走向优秀,由优秀走向卓越的平台。说实话,我曾多次感受到网师带给我的变化与力量,韩老师的发言让我再次重温那种向上,向往的感觉。
在旺苍有许许多多感动的故事。新网师执行主任郝晓东博士在致开幕词是时候说:“新网师学习的主动性是与其它培训的最大的不同。”他说他曾七次来到旺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打拼,是红色的感召力,郝老师的故事是那感动的故事,如果要问那是什么颜色?那一定要红色。
三.共读进行曲
郝老师带领我们由钱穆先生的《阳明学术要》走近阳明心学,时间是在早上八点五十左右。
首先,郝老师给我们简单做了心理疏导,告诉我们读不懂不要紧,要紧的是读下去,给在座的老师们巨大的鼓励。其次,他阐释自己解读阳明先生是站在老师的角度。郝老师无时无刻不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师,也让台下的我们也铭记自己是一位老师。然后,他提出读阳明先生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何整体把握;理解朱熹,孟子;文言文的阻碍。
定好位之后,便由榜样学员周卫梅老师开始朗读,在读到重点或有感触的地方,郝老师示意周老师停下来进行解读。早上的解读对我形成很大的冲击力的是“变化气质”。这是阳明心学形成的一个重要背景。我感知到“性”“命”“运”的玄妙。郝老师说:“‘性’‘命’是先天的,‘运’是后天的。”我想既然性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那就努力去理解世界,理解自我,从养成习惯开始,很幸运,我现在正在用写作践行。早上的解读我最喜欢的是郝老师提到的《孟子》中的“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养之谓教”中的“率性之谓道”。有了“率性”就能做到“绽放自我”,依照规矩做事是多么自在啊。这里的“道”可否理解成老子所说的“道”?阳明先生的“天理”似乎也可以理解成老子的“道”?望网师学友们能看到,一解疑惑之心。
下午的共读模式与上午相同,朗读者是网师助教卢雪松老师。卢老师在读《阳明成学前的一段经历》时,读到最后情急之下竟请老师们一起读完最右感觉的一段。下午主要明确“王学三变”,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读懂“前三变”容易,因为这结合的是阳明年轻时候的经历;读懂“后三变”就不简单了,因为阳明一生周折磨难,九死一生。郝老师在讲完“后三变”中的“一变”时让大家休息,可我依旧心中一团浆糊,不知道“一变”是什么,怎么表达。我拿着笔记准备问老师,可以围在郝老师身边的老师太多,老师又接了一个电话,我只好作罢。幸亏休息结束后,卢老师有读了一段,郝老师就直接抛出问题:“什么是‘后三变’中的‘一变’,什么是‘二变’?”刘双霞老师的回答清晰明了,适时解除了我的疑惑。
下午的共读在《阳明学成前的一段经历》后接近尾声。故事总是最吸引人的。阳明的经历明确了我们学习他的路径:结合阳明先生的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
最后,每个班派出一名代表谈自己的体会,苗满红老师,马增信老师,刘双霞老师,王昌霞老师和唐艳老师各自谈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想,或幽默,,或率性,或诚挚,或热烈,或洒脱。五个名额远远不够,王小龙老师和王婷婷老师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见地和感受。
老师们的发言都是在“致良知”,就像马增信老师说的:“共读只是一个契机,有了共读就有可能深入研读。”
旺苍共读的老师们在浸润中不知不觉地践行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这是多么大的福祉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