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很精彩,却因种种原因阅读被搁浅,今晚被迫于007的作业,花一个半小时阅读感悟如下
从书的题目可以看出,作者要我们打破自己思维的牢笼,活出真正的自我。
那我们的生活或工作存在哪些牢笼呢?我们又如何通过转换自己的心智模式去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的人生呢?
1、 有意义的人生VS有意思的人生
很多人都想过有意义的人生,譬如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更多的客户,帮助社会进步;我要把公司做大做强,赚更多的钱,给家人兄弟更好的生活;我要写出更有价值的书,给予更多人思想的指导。
但你是否想过,这些都是外在的动机,它能否真正提供你源源不断的动力,保证你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奋斗?
你哪天会不会因为突然感觉没有意义而失去动力?譬如客户反馈不如预料;家人突然离你而去,兄弟突然叛变;自己因思维的固化导致新书不受欢迎等等。
所以,古典老师在书中说,与其为大意义而活,不如过有意思的人生。因为追求意义是很费幸福感的事,它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既想保全面子,又不得不被现实打脸。
所以我们不如从有意思的事情做起:譬如与爱人一起看日出而非一定要登上泰山;与朋友在大排档吃海鲜而非一定要到海底捞;譬如我们私下尽自己能力捐点小款而非一定要留下大名而导致打肿脸充胖子。
我们只需关注事情本身对自己的意义,而非别人眼中的意义。
这样,我们可以像野草却不羡慕牡丹但依然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如“乡村模特“陆仙人,在别人的嘲笑中毅然在田埂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脚步;还可以学写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脑瘫诗人余秀华,用稿费“休掉”前夫,然后跟比自己小多年的男友结婚,再相互撕扯,虽然被爱情再次伤害,但仍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其实有意思的人生,是更接地气、更接近人性的一种模式——以自己实际的情况去干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能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后依然选择乐观地走下去。
2、 拥有安全感VS不断挑战自我
随着疫情长时间的滞留和蔓延,很多年轻人从原先想到世界500强去工作而转为选择体制内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感”。
譬如公务员,老师和医生等。但同时也发现公务员的薪水在下降,老师岗位的竞争显得白热化,医生的工作强度也非常人所想。
也就是说:所谓的安全感,一方面的保障度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要求却在无限提升。导致“公家饭”不好吃,安全感也不再安全。
所以天下没有永远的一劳永逸,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如果你不改变思维模式,不学习不进步不主动挑战自我。终有一天,就如那个收费站的阿姨,被下岗时,却说自己除了收费其他什么都不会。
所以人要让自己适当拥有不安全感,才能与时俱进。那有没有一种方式,让我们处于主动的顺应时代发展而不被动淘汰呢?方法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读懂社会趋势,然后顺势而变,而不固步自封。这所有的一切来源于自己不断的选择和努力。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如果思维方式不正确,那么你即使再有热情和能力,也会一败涂地或不会很成功。
所谓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它需要我们不断积累思维模型,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看待一件事物,以便找到其真正的本质。
正如巴菲特的挚友“查理芒格”,就是拥有多种模型之人;还有全球科技界的超级偶像埃隆•马斯克,他做一款产品喜欢用“第一性原理”,追根溯源;另外我们众所周知的华为老总任正非,因参透第一性原理,所以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3、 如何长成自己喜爱的样子?
每个人因为时代、地域及出生家庭的不同,而造就了现在的自己。也许你赶上了好的时代与机遇,也许你出身贫寒无依无靠,但我们能选择的就是可以长成自己喜爱的样子。
就像《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一样,即使被关在“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即使生命中最重要的父母妻子兄弟都先离自己而去,但他仍然坚信: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所以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做主,你无需因为自己没有显赫的地位或名牌包包而羞愧;你也无需因为你“低下”的工作而感到耻辱。
也许你是寒门家庭出身的泥瓦匠,你的眼里一块砖只是起到打地基的作用;也许你是出身手艺世家,你眼里这块砖就是一栋漂亮的洋房;也许你是个建筑师,你眼里的砖就是一个标志建筑物,是一道风景。
但你们三个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吗?没有,因为你们都在履行属于自己身份的职责,都在为人类做贡献。
由此可见,爱自己所有,容自己所短,才是真正的一种坦然。这种直面人生的能力,不是金钱和地位可以获取。而世界因你而不同,便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所以幸福不是活在父母的眼里,别人的嘴里,幸福是拆掉世俗的栅栏做自己,拥有选择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承受自己的选择,然后实现跃迁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