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是什么?
百度百科解释: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我们班的学生默读能力较差,特别是有三个学生更差。为了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我只能按实际情况进行训练。默读时,我们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先提出具体要求,再让学生按要求去做,最后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希望通过多次反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