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作者:Stephen R.Covey(史蒂芬·柯维)
笔记:
1、协同的四个步骤:
1)我问你:“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一革命性的问题可以缓解对方的防御心理,因为我并没有要求你放弃你的想法,完全没有。我只不过在问,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种比你我的想法更好的第3选择。这是一个思维上的实验,仅此而已。
2)接下来我问你:“‘更好’是什么样子的?”问话的目的是明确需要做的工作,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成功标准——一个高于我们原有需求的标准。
3)一旦明确了成功的标准,我们便要开始试验可能满足标准的解决方案。我们建立模型、集思广益、逆向思考,暂时不做任何判断。接下来我会介绍几种试验方法,但是一切协同都有赖于我们对各种自身的极端可能性进行的试验。
4)群情振奋时,我们便知道协同已经达成。犹疑与冲突不复存在。我们不断努力,直至体验到那种代表着成功的第3选择的创造性活力的爆发。协同出现的时候,我们绝对会知道。
2、为了理解公平的概念,多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用他们所谓的“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来实验。在实验中,一个人是提议者,另一个人是响应者。提议者先拿出10张1美元的钞票,他要向回应者提供某个数额的钞票,回应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或拒绝。有意思的是双方必须达成一致,双方都分到钱才算胜利;如果谈判破裂,这些钱就会统统被收回去。如果双方都是机器人,那么按照逻辑,提议者只需提供1美元给回应者,然后回应者接受它,就可以大家都有钱了。然而人类的行为却并非如此。通常提议者要拿出5美元给回应者,回应者才愿意接受,最终以大家有等量的钞票而结束游戏。这样可以说是足够公平了。有意思的是,如果提议者提供给回应者的钱太少,回应者往往会因为不公平而拒绝接受任何钞票,导致最后双方什么都得不到。这样的结果看上去并不理智,但它证明了公平原则的力量。
3、“‘公平’需求可能会成为信任的敌人。相互信任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方的利益……如果我们将精力浪费在谁得49谁得51的讨价还价上,我们就会因为追求‘公平’而破坏了信任。”
4、如果一个人不去拉门而是推门,那么他永远会被困在一扇没有上锁、向内开的房间里。
5、协同型伙伴关系的目标,正如哈佛大学学者迪帕克·马哈拉和马克斯·贝泽曼所言,“不仅仅是帮助双方达成共识,认可双赢,更是帮助你实现价值最大化”。每位商务人士都在寻找能够让他们在市场上成为佼佼者的“伯乐”。
6、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已不再存在。内与外的界限已经随着客户与员工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所有人都是客户。技术潮流已经摧毁了时空间的传统障碍。在一个透明的、不断变化的时代,工业时代的企业壁垒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已经不再是组织结构图中的单位。我们要么正常联系,要么根本不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