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文章写了很久,写到深夜,因为太困就没有再深入展开,今天继续再思考。
上次的文章中讨论到从宏观的角度看,其实我们生存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在更大的视角上看,无论是宇宙最终的冷寂,还是地球的物种演化,我们不过是这过程中的一粒尘埃,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无法改变外在世界的运转。
这个世界并不会以我们想要的样子去运转,我们不过是世界运转的匆匆过客而已。
然而,这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垂头丧气的活着了,不能改变世界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试想一下,我们今天的痛苦也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能改变世界而产生的,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们日常的喜怒哀乐并不是因为宇宙的冷寂,地球的演化而产生的,更是:
因为我们人文之间的价值交换产生情绪互动。
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加入要死去,一定不会因为宇宙的冷寂而痛苦,更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互动而留恋。
我们每天充满干劲,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衣食住行需求,更甚至是衣食住行需求也都是源于人文价值交换产生的承载形式。
今天我们去哪里吃饭,已经不仅仅是考虑自己是否吃饱,还需要考虑如何招待好别人,我们今天买个房子车子,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睡的更舒服,开的更简单,还要考虑在被人眼中的形象。同样我们开一家餐馆,就是希望更好的让别人来这里吃的开心,我们做一个产品,就是希望可以解决别人的问题,并产生别人的好评,我们今天的科技,就是为了让别人过的更懒惰,我们眼中英雄,也都是为了别人而奋不顾身的帮忙的故事....
这一切其实就是我们眼中的“意义”所在。没错,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意义”,我们说的这所谓“人生的意义”,在我个人看了,我喜欢叫为人文的意义。
即:为了在生存中被需要,而解决人文问题的过程。
我们的欲望,我们的成就,我们的恐惧,都源于人文的需要展开,我们害怕被人文抛弃,我们希望被别人认同。
当我们被组织冷落时,没有被需要时,我们会感觉恐惧和焦虑。当我们被普遍被需要时,我们就会充满自信。
这一切都是人文意义的暗流在驾驭我们的行为动机,当然这也是我们物种生存下来的必要规则。
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彼此促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我们“进步”的能力。
而我们常说的进步,成长都是源于这为了被需要,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开公司,做大做强,其实就是人文意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做大意味着你解决了更多人的问题,同时也会让更多人需要你。做强说明别人更愿意选择你,你具备了更刚需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提升我们人文生存意义的感觉:
活着其实就是被需要的过程,这其实是在我们基因里写死的,不这样,就会让你产生恐惧。
如此,我们常说的财富自由也不会出现,甚至财富多了后,更不自由。从人文意义的角度来看,你资源越多,你为了对抗恐惧,所期待的被需要感就更强,于是你就会选择做更多的事情去被别人需要。
有钱,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睡慢八小时,有钱不意味着你可以有时间锻炼身体,有钱不意味着你可以说走就走。。。。有钱其实你放不下的更多了。。。。这不是自由,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文意义变的更放光芒。
好吧, 这人生意义其实就是一个 人文进化出来的“生存规则”,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被需要。这个结论也就是叔本华说的第三个维度的幸福。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