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 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 不能被剥夺”
— 奥地利心理学家 维克多 弗兰克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早年在纳粹集中营受尽虐待,并且他的父母、兄弟和妻子都遭受迫害而死。虽然自己在狱中历经波折和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并出狱后在全世界各地推广意义治疗,后半生生活的非常健康快乐。
举维克多的例子其实是想让大家明白,自己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很多人认为自己在困境面前根本没有所谓的选择,常常只能“受”着。其实不久之前我同样也有这样的想法,总觉的自己刚刚毕业,既没有相关的实习或者工作经验,又不像计算机专业或是其他工科的学生那样有一技之长,在工作这件事情上基本没有选择。但事实上,我没留意到的是,即使工作不能选,但你能选择踏实做好当前工作的好心态。说句话糙理不糙的话:“就算你选择去死,不也要选择一种死法么”
正因为我们可以“选择”,所以我们的“刚需”也是可选的,可变的,否则“妒忌、贪婪、暴食...”等人类七宗罪岂不都是人类的“刚需”?要想成功,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刚需”!
你可能会说我的刚需有很多,钱、完美的爱情、称霸全球的事业等等都是,这些刚需对我来说都是“正确的”。但请你在深入想一层,要得到这些刚需你本质上最需要的刚需是什么呢?
“成长”
拂去表面上你所认为的那些”刚需“(实质上更多像是“欲望”),我们真正的刚需只有一个 一 “成长”!
回顾我过去的选择,虽然上一份工作在券商营业部压力特别大,每天都有新的挑战,但辞职之后现在重新复盘当初的选择,却没有后悔。而现在这份工作呢,工资和上一份差不多,却清闲很多很多,刚开始觉得很爽但现在却只剩下得不到成长的焦虑。所以,正确的选择即使困难,还是应该做;而有些选择即使再容易,也不应该选。
那么话说回来,“成长”的刚需又是什么呢?
耐心
为什么说“耐心”是成长的刚需呢?
这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给大家普及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heidi grant halvorson博士提出的,她认为人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Be-good type(表现型人格)— 更关注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自己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Be-better type(进取型人格)— 更关注自己是否有所成长或者进步,不在意或者没有那么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如何。
对于表现型人格来说,事情只有成功和失败两面,应为要么成功要么就失败,对他们来说“获得即时反馈”才是“刚需”。而进取型人格则相反,他们清楚的意识到从0到1是有个过渡阶段的,这个阶段除了积累,没有其他任何捷径能直接到达成功。而“耐心”恰恰就是“积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耐心”的多少由什么决定呢?
取决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活在未来”,只有决心“活在未来”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耐心”。不过就像那句俗话说的:“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总是被“现状”拖累,即使明白自己需要耐心,却仍然急于摆脱“现状”。
实质上,“现状”就是过往的积累的表现。明白了这一点,你认为“改变现状”还有意义吗?现状不好,只能是因为自己过往的积累不够,要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要么你就自暴自弃,要么你就选择从今天开始积累,活在未来。
当然,无论是选择自暴自弃将自己局限于现状,还是选择以当下为起点进行积累并成长,都会带来“难受”。不过在我看来,反正横竖都会“难受”,倒还不如选择有价值产出的那一种“难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