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2-05

2018-12-05

作者: 逆行斋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3:40 被阅读0次

国家兴亡,匹夫无责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说的。

顾炎武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看,顾炎武明确说了,“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

这里,顾炎武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什么是亡国?“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朝廷换了,换了一个姓人作皇帝,换了一个国号,这是“易姓改号”。明朝完蛋了清朝建立了,老朱家走了,爱新觉罗来了,这叫亡国。朝廷亡了就亡了,自然会有另一个朝廷来替代,中国历史上朝代太多了,有啥希罕的。历史会变化,政权会更替,这是历史规律。

什么是亡天下?“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因为天下关系到每个人,所以“天下”的兴亡,就是匹夫—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如果套用现代政治学的词语,顾炎武所说的“国家”,就是政府、政权。所说的“天下”,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土地及生活其上的人民和由此生成的文化传统。

至于说“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这种“亡天下”的情况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考虑到顾炎武的生平—明亡清生的历史大背景,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大抵指的还是儒家常说的“华夷之辨”,是华夏古始以来的文明,文化灭绝了,仁义道德不修了,那就是亡天下。其发生的时期,往往是异族入侵、华夏主体民族面临灭亡之际。如宋蒙、明清之交。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灭亡,更多的就是亡天下,因为这些地区现在虽然仍然有人类生存,但是文明已经消亡。现在的罗马人不是古罗马人直系后裔,而埃及哪怕号称血统上和古埃及人联系最多的科普特人,现在的身份也不过就是埃及的基督徒。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华夷之辨”,诸夏若用夷狄文化和夷狄礼仪,那就是“诸夏变夷狄”;如果夷狄用诸夏之礼,那就是“夷狄变诸夏”,用儒家的原话就是“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从历史上看,“夷狄变诸夏”的事例很多,今天的汉人,和以前的华夏族,在血缘上就有很大不同。就是因为有很多异族被汉化了,如匈奴汉化了,鲜卑汉化了,部分契丹人汉化了,西夏汉化了等等。

现在看,汉化最彻底的就是满族。清朝入关之后,汉人为什么最后会接受满人的统治,跟满人接受华夏正朔,祭社稷祭孔复礼等种种文化投诚与效忠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些动作,大清根本不可能在中国统治下去。这样,汉人便只是自动将满人视为夷狄归入华夏的案例而已。

从这个角度,我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至少,我们在被蛮夷统治殖民的时期,也没有忘记同化影响他们,在最艰难的时期仍然保持汉族民族性不被肢解异化。

如果真的面临“亡天下”,华夏文明面临灭绝的危险,作为封建士大夫,应该怎么办?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忍辱偷生薪火相传?是作死节的忠臣,还是作变节的叛臣?是顺应历史潮流成为异族的功臣,还是逆历史潮流成为正统的殉葬品?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难道保国与保天下就水火不容吗?当然不是。当国家实现了民主和自由,老百姓真正当家做主,获得了公民的应得权利,那么此时国家与天下合为一体,即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国家是老百姓的国家,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保国就是保天下。

比如我们活在的当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g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