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笔记㉙买买买背后的智商税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认知,认知的差距来自学习。一些我们认为的高深理论,其实只是某个知识领域的基本常识。孩子开学,成人也要开学,因为对学习的惰性就是我要交的智商税。
商业社会,营销的就是每个人的认知差,能否获得高额的利润,能否促发你消费行为中非理性的一部分,能否把你的销售体验上升到感觉的层面?这应该是最底层的商业逻辑。
6.18就快到了,在今年大部分人收入受到影响的背景下,发现销售的攻势也愈发强烈。
在一家药店,准备给家人买一些保健食品,发现这个领域的促销力度最大。一罐原价300多的蛋白质粉,买第二罐只要加99元,如果单买一罐可以打七折,算下来还是买两罐合算。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进入商家设计的价格锚点之中。
“这款B族维生素,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一瓶一百多,现在买两瓶送一瓶。”
我很容易往忽然能赚到的一百多去想,没有考虑要多付的一瓶费用。就好比做风险比较大的理财投资,你看中的是对方许诺的利润,对方盯着的是你的本金。社会的每一个现象,都是一场认知差的游戏。
商家的目的就是让你多买,而不是只赚取一瓶的利润。这样她们把商品的定价定得高一些,就是提升价格锚点,为不同的促销行为留够空间。
为何在药店,只有保健食品的区域促销力度大,因为它的产品定位和药品的产品定位不同,药品一般是要通过药监局监管的,成分透明。而保健品添加的东西与制作的工艺都有区别,因为定位食品,自然不像药品那么严格,或者有针对性的疗效,这也就留足想象的空间。比如一瓶维生素C,药品只需要几块钱,而保健食品往往需要几十块乃至上百元,其实排除口感因素,从功效与安全的考虑,都差不多。
上网店比价,6.18期间的促销活动热闹非凡,同一款蛋白质粉,通过直减和领券满减的双重优惠下,只要100出头,原来药店加购的99元才是真实的原价。蛋白质粉主要以大豆为提取物,原料的成本就摆在那边,市场上普遍三四百的定价,早已经成为我们心理上能接受的价格。
药店有成本,自然很难做到网店的价格。我们每个人的购买行为也很容易局限于一定的空间里。正因为消费的非理性,为智商税买单已经成为商业行为中很常态也很必须的部分。
毕竟,因为利润,才促进商业社会的繁荣;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层级,利润的分配必定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