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向我倾诉上初四的孩子的种种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这个孩子如果放到我们的课堂中,一定也是一个问题学生。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们来看一看。
今年暑假之前,孩子上初三,面临史地生会考。细心而焦虑的妈妈,从孩子刚上初三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面对妈妈的安排,孩子也并没有拒绝,表面上他听从安排,去上各类补习班,可是成绩上丝毫没有任何的提高。一直到史地生会考之前,他意识到自己的生物课很有可能会不能过关,这才着急开始学习。孩子的及时反省,加上外部一对一的辅导,使得他的史地生成绩是2B1C。相比于和他平时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这个成绩已经很好了,让他小小的骄傲了一把。
也许看着这样的辅导是有效果的,于是父母就拿出更多的金钱和时间,让孩子继续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提升。没想到初四开学后的这段时间,老师们所反馈的孩子的课堂表现是每天上课趴着睡觉,打不起精神。一对一辅导的老师也反馈说孩子非常抵触学习,有时甚至会把课本扔到很远。
妈妈为了孩子可谓是操碎了心,说头发都白了一半了。当孩子课后辅导的时候她都要亲自在辅导班全程陪同,不时的会从窗户里窥视一下孩子的表现情况。面对孩子的表现,她急在心里却不敢说出来。因为担心孩子会关门玩手机,于是她故意把孩子的门锁弄坏,还告诉孩子说是自己不小心弄坏的。于是,孩子的门是敞开了,可是孩子的表现却依然如故。
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交给奶奶来抚养的,因此妈妈就觉得对孩子亏欠很多。平时孩子的衣食住行妈妈都精心呵护,无微不至。和大多数父母一样,他们也希望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好说。
是爱还是禁锢?
父母有时会以爱的名义实施控制而不所知。最常见的控制之一就是,“我这是为你好”,还有另一种隐性的控制,就是提供“帮助”。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她包办孩子的日常生活,也包办了孩子的学习。因为有这层爱的包裹,孩子从来不用去想自己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按照妈妈的安排做就好了。孩子来到青春期,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可是面对妈妈的浓稠的爱,他却摆脱不了。如果不去上辅导班,他会伤了妈妈的心,可是如果去上辅导班,他又违背了自己的心。日复一日,他在这种纠结中度日如年,痛苦颓废。
能够感觉到这个孩子还是很爱他的妈妈的,他宁可伤害自己,也不想来反抗妈妈。只是用这种无声的对抗,来告诉老师、告诉家长,他讨厌学习。
家庭会议也开,父亲会说我们搭进去这么多金钱,你要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妈妈说,只要你努力一点,我们前进一点,考上好高中的希望就会大一点。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孩子都被禁锢在学习的牢笼里,他的耳边传来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声声叮咛,周末都被辅导班淹没,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晚上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尽管以他的成绩,可能根本应付不了老师的作业,可是他依然要熬夜把作业写完。白天上课睡觉,放学后去一对一辅导,然后挑灯夜战写作业,可怕的是这样的恶性循环还在继续。
沙子攥的太紧一定会流失,孩子管的过严一定会喘不过气来。
我问孩子的妈妈想没想过孩子可能会考不上高中?她说没想过,因为还是觉得孩子考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何况,如果考不上高中,那孩子去上职业学校该怎么办呀?
如果你觉得孩子能考上高中,那就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如今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告诉孩子,你们不相信他。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通常是源于父母有被人需要的需求,通过被孩子需要,可以逃避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生存焦虑;而敏感的孩子,感受到以后,会呼应父母的需要,不去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低自尊、低自我。
父母需要觉察,当你升起想帮助孩子的念头时,心里的声音是:“你不行,你做不了”,还是“我来、你的方式不对、你应该像我这样”?所以,被帮助的孩子会有不满和愤怒,他会感受到自己被评判了。原来,不信任不接纳,才是我们想要去帮助孩子的原因。
每个生命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很多时候家长们道理都懂,可是真正做起来很难,那就请你记住一句话: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