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为术,明为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灯光与心的例子真好!俗话说,灯下是黑的,而心明,便无黑暗,推此及彼也好,观照主体客体也罢,都是收放自如畅通无阻的~真是美好理想的境界啊!
2
在读书与写作中训练思维,书也是价值最大化了!向高人学习,表层学行动,底层学思考。行动很零散,思考有逻辑!耕耘大脑,阡陌成行,思维清爽,岂不快哉!
3
这个角度好!如何避免陷入无妄的比较?知道自己的节奏!现在怕学生出问题,考完试也不公布名次,有点矫枉过正。学生心理出问题,根源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比较的前提和目的——是认识自我,还是超越他人。
4
一个人影响他人的方式,一是他人想和你一样,二是他人想和你在一起。那些圣人们,如老子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千百年后,还有大量的人想和他们在一起,想和他们一样!这精神生命之不朽,让人叹为仰止。
5
反过来看——回避恐惧,等于抄近道见到它……所以,直接面对吧!海盗船如此,孩子考不上985也一样。也许,直面这份对孩子没出息的恐惧,想想这恐惧并非源于现实,而是来自头脑的幻象,来自于自己舒适区之外人生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来自于自己没能力收拾残局的自卑,事情反而容易出现转机。
6
刘邦的例子真贴切啊!哪个领导这么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智就好了!反过来说,能做到这两者的,就可以当“成全者”,成全者其实就是“上位者”,不是谋略上的,而是事实上的,合乎道义的“以退为进”。
7
这个帖子关于老师的内容引起了我的关注,确实有好多职业生涯优秀的老师,自己家的孩子管不了,是什么原因呢……在家里还好为人师角色倒错了?工作太顺,误以为自己是教育专家,自恋膨胀了?误以为教师这份工作需要多少智商,其实不然,孩子的基因组合不是学习型材料了?值得思考避雷啊!
网友评论